-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治疗 非手术治疗 灌肠 扩肛 缓泻 中医中药 手术治疗 四大经典术式 Swenson手术 Duhamel手术 Rehbein手术 Soave手术 手术治疗 Swenson手术 拖出型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 Swenson1949年首创。原法为经腹腔游离直肠及扩张肥厚的结肠并切除,远端直肠从肛管翻出,近端结肠再从其中拖出,于肛门外直、结肠吻合。此法手术创伤大,盆腔广泛游离,术后病死率及并发症较高。现多为其改良术式所取代。 Swenson手术 Swenson本人、前苏联伊沙可夫及国内的李正等先后改良了Swenson术,对直肠前壁稍加分离,套叠式拖出肠管,并改为前高后低的斜形吻合。减少了手术创伤和腹腔污染,避免了吻合口狭窄,大大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王维林等作了远期效果随访,肛门功能优良率达84.4%(李正评分法),51%表现不同程度的排便功能障碍。 Swenson手术 1986年王果设计出“心型吻合术”的改良术式,将直肠背侧纵行切开至齿线而不切除内扩约肌,再将拖出的正常结肠与直肠肛管作鸡心领式吻合——“心型吻合术”。报道193例,疗效良好 手术治疗 Duhamel手术 结肠切除、直肠后拖出术,此法经腹腔游离并切除扩张肥厚的结肠,于耻骨平面切断直肠,远端封闭,近端结肠经直肠后骶前间隙拖至会阴部,在拖出的结肠前壁和直肠后壁间以两把Kocher钳作“Λ”形钳夹,坏死脱落后形成新腔。此法盆腔分离少,手术操作简便,保留了直肠前壁的压力感觉功能,并发症较低。最大缺点遗留盲袋和闸门。其改良术式较多,较有代表性的如下: Duhamel手术 Crob-赖氏手术 直肠内结肠套出、直-结肠斜行吻合术 游离病变段结肠,切断直肠两侧韧带,结肠直肠套迭式拖出结肠,前后线切开均分两半肠管,于齿线切断直肠、结肠后半并对端缝合,前半以特制“U”行钳倒夹吻合。此法不在腹腔切除肠管,避免了腹腔污染,同时基消除了盲袋和闸门。操作相对较复杂。 Duhamel手术 张金哲改良手术 张氏环钳吻合术,切除扩张肥厚的结肠后,将远端直肠向外推出,近端结肠经直肠后拖出,再以张氏环钳夹闭直肠后、结肠前壁。北京儿童医院以此法治疗近千例,效果良好。此法具有Duhamel手术操作简便的优点,又基消除了盲袋和闸门。 Duhamel手术 Ikeda-Soper术 直肠后结肠脱出,直肠-结肠环钳“Z”形吻术 将结肠残端于直肠后拖出肛门,会阴部处理同Duhamel术。腹腔内于直肠切断的同一水平切开结肠前壁半周,将直肠上端后壁与结肠前壁切口下缘间断缝合固定,直视下将环钳放入,环钳顶端至缝合固定处,夹闭直肠后壁与结肠前壁,再将直肠上端前壁与结肠前壁切口上缘双层间断缝合。此法彻底消除了直肠盲袋及闸门,重建的直肠腔宽大,平整。近于正常解剖,同时保留了直肠前壁的排便反射区,术后排便功能基本正常。因需在腹腔内切开直肠和结肠,进行开放吻合,故有腹腔污染的可能。 手术治疗 Rehbein手术 经腹直肠、结肠切除术,经腹切除扩张的结肠及直肠上段,近端结肠与直肠作腹膜外吻合。操作较简便,不解剖盆腔,但因切除无神经节段肠管不彻底,便秘复发率高,需长期扩肛。原法现已较少有人采用。 Rehbein手术 徐本源等对其吻合进行了改进,采用“钳夹上提,边切边缝,按比例对合”,取得较好疗效,报告299例手术的远期回顾,远期并发症6.7%。 手术治疗 Soave手术 直肠粘膜切除、结肠经直肠肌鞘内拖出术。Soave改良法仅在盆腔分离直肠粘膜管,避免了广泛游离直肠,减少了手术创伤及盆腔神经丛的损伤,以及耻骨直肠肌和肛门外括约肌的损伤,术后也不影响排尿及生殖器的勃起。 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治现状及进展 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外二科 项本宏 患者资料 1:患儿,男,5岁,自出生后即有大便难解症状,平均4-5天解1次大便,便硬,多需开塞露纳肛才能解出。 2:直肠指检:肛管扩约肌张力强,直肠空虚,指套无血染。 3:既往曾在外院行肛管测压试验,直肠肛管压力明显增强。 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ease, HD)是一种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又称肠管无神经节细胞症。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在消化道畸形中占第二位。发病率约为1/2000—5000,,其性别发生率男∶女为4∶1。 病因及病理生理 1886年丹麦儿科医生Hirschsprung首先报道此病,认为新生儿便秘是由于结肠的肥厚和扩张引起。 1901年Tittel发现在狭窄段的肠壁内无神经节细胞,此段肠管无蠕动功能造成阻塞。 1955年Swenson提出无神经节细胞肠管的调节障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