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电池中的tco技术进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HIT电池中的TCO技术进展 王文静 中科院电工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TCO的要求 ? 电学特性 ? 载流子收集和向前后金属的传递 ? 对于a-Si(n)和a-Si(p)的能带弯曲的优化(功函数匹配) ? 与Ag或Cu的接触电阻低 ? 光学特性 ? 减反射 ? 透光率(300~1200nm),限制在IR处的吸收 ? 没有对a-Si层的损坏 ? 柔和的沉积条件(200℃,无离子轰击) ? 阻止金属杂质的扩散(Cu…) ? 适合组件封装 ? 稳定性 ? 没有蜕化(空气、水汽) 透明导电膜的矛盾 ? TCO要求高电导率 ? σ=Nμ ——应该提高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以提高电导率 ? N的提高会造成因自由载流子的等离子震荡而造成的在IR段的吸收(FCA) →高迁移率(μ)的材料→高FF+高Jsc ? 目前大部分人使用的是ITO(In2O3:Sn) ? In稀缺,很贵 →无In材料 透明导电膜的要求 掺杂↓ μ↑ 晶粒尺寸↑ 矛 体电阻↓ 氧空位↓ 盾 II 掺杂↑ N↑ 电阻↓ 氧空位↑ σ=Nμ 接触电阻↓ ΔE↓ 功函数匹配 矛 盾 I 中短波 透过率↑ 透过率↑ 长波 透过率↑ N↓ 掺杂↓ 一、TCO膜的光学特性 ITO的晶体结构 In2O3是方铁锰矿结构 施主杂质 O 空位: In2O3-x多出2个电子 一个晶胞中含16个化学式的In2O3: Sn掺杂:多出1个5S电子 ? 8个In3+处于b位置 ? 24个处于 受主杂质 O 间隙: In2O3+x多出2个空穴 2Sn·O”——补偿 Sn4+ 补偿导致中性杂质,未激活,降低迁 移率,却没有对导电的贡献。 TCO膜中的吸收过程 对于费米能级在禁带中的半导体, 吸收主要来自于: ? 带间跃迁 ? 掺杂杂质到能带边的跃迁 对于ITO,光损失来自于 光吸收:带间跃迁 光反射:带内跃迁—离子散射 TCO的光损失模型 带间跃迁 T 强吸收 带内跃迁 强反射 R 解释带内跃迁的标准模型共 三种: ? OJL模型 ? 简谐振子理论 ? Drude模型 厚度为1.656微米的ITO薄膜的透射谱和反射谱 吸收随迁移率的变化 提高迁移率可以 减低长波吸收 TCO薄膜在固定载流子浓度下,吸收随迁移率的变化 不同的载流子浓度对于反射与吸收特性的影响 ∞ = mc*=0.35me ε∞=4.48 =1320nm 1870nm 2960nm 降低电子浓度:提升透过率 提高迁移率:降低长波吸收 不同的ε∞的透射和反射率 ∞ = mc*=0.35me ε∞= 3.5 5.5 Nc=5X1020cm-3 μ=40cm2/Vs =1650nm 2070nm 提高介电常数:降低长波吸收 改善ITO透明度的建议 ? 重掺杂,以增加有效带隙宽度,减小带间跃迁吸收。 ? 减小载流子浓度,增加振荡波长 ? 在自由电子浓度较大的情况下如何降低载流子浓度: ? 减少不稳定的氧缺陷杂质 ? 降低晶粒边界(增大晶粒) ? 提高载流子的迁移率也可以降低ITO膜的吸收 二、TCO膜的电学特性 TCO膜的迁移率 三种散射导致迁移率的下降: ? 离化杂质散射(i) ? 晶粒边界散射(g) ? 声子散射(l) ? 中性杂质的散射(n) 离化杂质散射 离化杂质散射的BHD(Brooks-Harring-Dingle)表达式: ne— 自由电子密度 Fi— 屏蔽势 ni —离化杂质浓度 Z — 施主杂质荷电态 ? 掺杂浓度越高,受到散射的几率越 大。 ? 离子散射迁移率与温度无关 ? 掺杂离子的荷电状态(Z)对载流子 其中:ε0 — 真空介电常数; εr — 相对介电常数 影响很大(1/Z2) 如果:介质是无补偿的完全离化的半导体,则ni = ne 晶格散射 晶界散射 L为晶粒尺寸,Фb为晶界势(势垒高度),N为施主浓度,W为耗尽层宽度。晶粒 尺寸越大,晶界散射越小。晶界势越大,晶界散射越大。 由于界面态处于费米能级EF之下,因此界面态填充了电子,因此界面电荷等于两侧 耗尽区所载的电荷,eNT=2eNw,NT是界面陷阱态密度(典型值为0.3-3.0X1013cm-2), 因此有: 典型的TCO掺杂浓度很高,平均自由程只有纳米量级,所以晶粒边界散射效 应相对较小。 其他散射 晶格振动散射 Cl为纵向弹性模量,Ed为形变势常数。常数:ZnO:210cm2/Vs;InO: 250cm2/Vs 中性杂质散射 nN是电中性杂质的浓度,值越大,载流子迁移率越小。在重掺杂半导体中,温度 很低时,才起主要作用。在质量较好的ITO薄膜中,可以忽略。 晶粒尺 寸及 界 面电荷 对迁 移 率影响很大 TCO膜的迁移率 重掺杂 情况 下 In2O3 的 迁移 率 高于ZnO的 M—BDH理论计算的杂质散射迁移率 A — 考虑晶粒边界散射(晶粒尺寸L=50nm,Q

文档评论(0)

wx1711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