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江南文化型社会的构成.doc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江南文化型社会的构成_罗时进 2009年第5期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4卷JOURNALOFZHEJIANGNORMALUNIVERSITY(总第164期)(SocialSciences)No.5,2009 GeneralNo.164 Vol.34 明清江南文化型社会的构成 罗时进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摘 要:江南在明清时代形成了一个以艺文、图书、兴学、隐读为地域特色的文化型社会,这是江南自然地理、历史发展和人文化成的必然,显示出明清江南的文化特质和个性,以及明清江南士人的精神趋尚、价值取向、生活内容和生存方式。江南之独特的文化地位也由这一文化型社会的形成而得到确立,成为我国地域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在明清地域文化研究、家族文化研究、文学史研究中,江南文化型社会的形成都是一个极其值得重视的现象。 关键词:明清;江南;文化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35(2009)05-0065-07 所谓“文化型社会”,是一种以“文化”为士人精神趋尚、价值取向、生活内容和生存方式的社会文化环境。江南在明清时代形成了一个以艺文为普遍表现、以图书为人文支点、以兴学为基础力量、以隐读为地域特色的文化型社会。这是江南自然地理、历史发展和人文化成的必然,是中国古代社会南方文明的极致形态,显示出明清江南的文化特质和个性。在明清地域文化研究、家族文化研究、文学史研究中,江南文化型社会的形成都是一个极其值得重视的现象。本文从艺文、图书、兴学、隐读四个方面对其构成进行解析和阐释。 一、艺文:江南文化型社会的普遍表现江南中古以后在全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人文的首善之区,既拜历史变动中士人汇聚之赐,同时也与其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关。膏腴调顺的自然地利能够保障物质生活的丰裕,而风物清嘉、钟灵毓秀的山水给与文人精神 的陶冶和灵感的启迪,正所谓江山之助,“山水之名腾布于词林艺苑中,是真湖山灵秀之气所发见者也。”穆彰阿为吴县潘世恩《潘氏科名草》所为序有言:“盖闻文章之事关乎其人之学之养,而其所由极盛而不已者,则非尽其人之学之养为之,而山川风气为之也。江南乃古名胜之区,其分野则上映乎斗牛,其疆域则旁接乎闽越,而又襟长江而带大河,挺奇峰而出秀巘,故其灵异之气往往钟于人而发于文章。”前人对江南艺文的一切赞美哪怕带有某种鼓吹意味也毋庸异议,因为这确实是海内千百年从未产生,其他地域环境中也难以复现的人文胜景。 严格说来,江南艺文社会的真正形成是在明代,而重要的标志便是文豪硕儒辈出,艺苑巨匠腾跃。这里我们不妨看一看嘉靖年间陆师道在《袁永之文集序》中开出的一份明代吴中文苑英才清单:   吴自季札、言、游而降,代多文士。其在前古,南镠东箭,地不绝产,家不乏珍,宗工巨 [1] *收稿日期:2009-06-10 作者简介:罗时进(1956-),男,江苏东台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江南文化氏族递嬗与文学发展关系研究”(03BZW031) 人,盖更仆不能悉数也。至于我朝,受命郡重,扶冯王化所先,英奇瑰杰之才,应运而出尤特盛于天下。洪武初,高、杨四隽,领袖艺苑。永宣间,王、陈诸公,矩矱词林。至于英孝之际,徐武功、吴文定、王文恪,三公者出,任当钧冶,主握文柄,天下操觚之士,向风景服,靡然而从之。时则有李太仆贞伯、沈处士启南、祝通判希哲、杨仪制君谦、都少卿元敬、文待诏征仲、唐解元伯虎、徐博士昌穀、蔡孔目九逵,先后继起,声景比附,名实彰流,金玉相宣,黼黻并丽,吴下文献于斯为盛,彬彬乎不可尚已。正德、嘉靖以来,诸公稍稍凋谢,而后来之秀,则有黄贡士勉之、王太学履吉、陆给事浚明、皇甫佥事子安,皆刻意述作,力追先哲,而袁君永之,寔颉颃其间。 这份名录才开到明嘉靖中期,后来英哲宗师,复有多少,而整个江南,岂能尽数!明中期松江名宦陆深于《俨山集》卷四十《送沈子龙别驾之任汝宁序》中论松江风俗曰:“衣食饶洽,人尚艺文,居民得以耕织自足。而僻处海寓,无通都奇丽之习,盖淳如也。近年文风尤盛,家诗书而户笔墨。”吴人陆粲在《陆子余集》卷一《仙华集后序》亦云:“吴自昔以文学擅天下,盖不独名卿才士大夫之述作,煊赫流荒,而布衣韦带之徒,笃学修词者,亦累世未尝之绝。……海内日兴于艺文,而是邦尤称多士。”正是江南地区人文蔚起,且前辈汲引后进,后辈景从先达,形成家家礼乐,人人诗书的局面,使江南地区学术文化的人物链从未断裂。儒林艺苑森茂,流风愈益光大,艺文社会具有了坚实的基础。 需要强调的是,江南之为艺文社会,不仅是词林世界,还是一个

文档评论(0)

rove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