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典诗歌行文结构技巧的鉴赏
古典诗歌在行文安排与结构处理上都是挺讲究的。 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 “景”到“情” ,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在行文结构上的艺术。 本篇主要是讲讲古典诗歌行文结构技巧的鉴赏。
先说常见的诗歌行文结构技巧。
1、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 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透露自己的真实意图。
如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 被拒之门外; 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 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
法。
也可以欲抑先扬。
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 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2、卒章显志
中国古典诗歌把 “言志” 当作重要内容来表达, 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尾联两句承接五、 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 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 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铺垫, 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 又有余味。 清代王渔洋曾经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沈德潜也认为“宕出远神:是诗歌结尾的一种好方
法。所有这些妙处, 都在本诗的结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可谓《蜀相》的“诗眼”。它已经超出一般的凭吊和拜谒之辞。 据《三国志· 诸葛亮传》载: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 ( 234 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 (今陕西郿县西南) 与魏军相持百余日后, 于当年八月在军中抱憾病逝。 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 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 经历虽各有不同, 可是就未能实现自己的
抱负这一点来说, 他们个人的命运是颇有相似之处的。 正因为如此。 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写得苍凉悲壮,催人下泪。可见,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用这警句一般的诗行对赍志而殁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与同情是不无道理的。
3、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 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 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
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 ,显得意犹未尽, 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 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如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
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呢?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
酒饮乐的场面之后, 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 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
4、无理而妙
“无理而妙” 的说法是清代词论家贺裳在 《皱水轩词筌》 中对唐代诗人李益和宋代词人张先的诗词作评论时概括出来的。其云: “唐李益诗曰: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令》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皆无理而妙。
古诗中的“无理而妙”包括两种:一是事理上的“无理而妙”。 指违反一般生活情况及思维逻辑,以“无理”的描写和叙述,更深刻地表现事物特征或个人感情。二是语词上的“无理而妙” 指描写事物时用词不合常意,却颇有意蕴。
前一种,我们就以前面提到的李益的诗《江南曲》来作分析:
这是一首闺怨诗。 诗以白描的手法传出了一位商人妇的口吻和心声。 诗的前两句“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用语平淡、朴实,没有作任何刻画和烘染。
后两句“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 ,则突然从平地翻起波澜, 以空际运转之笔,曲折而传神地表达了这位少妇的怨情。这位少妇因盼夫婿情切而突然异想天开,
想到潮水有信,而怨夫婿还不如“潮有信”,进而还想到弄潮之人,后悔自己没早嫁给他,这闺阁之想,端的是“无理”之极。其实,这正是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角度展示了闺中少妇由盼生怨、 由怨而悔的内心活动, 更深刻地展示了这她的苦闷和怨恨心情。从道理上讲,潮有信,弄潮之人未必有信,少妇宁愿“嫁与弄潮儿”,既是痴语、天真语,也是苦语、无奈语。这位少妇也不是真想改嫁,这里用了“早知”二字,只是在极度苦闷之中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