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 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 有了失意的象征。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 情怀。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 ,看见朗朗明月之时 , 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有人马上会想到与月亮相关的诗词: “月出皎 兮,佼人僚兮 ”(《诗经 陈风· 月出》·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 月怀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 ”(李商隐《月夕》 ) …… 关 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 —— 月亮,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其象征意义 是各不相同的。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关于它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许多人 从文化原型、诗词鉴赏等角度作过许多分析,且成果斐然。拙文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粗略谈谈 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月亮是美的象征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 《诗经 陈风· 月出》有:· “月 出皎兮,佼人僚兮 ”,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 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 “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 不废照,清不激污。 ”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 更加清美的景致。谢庄《月赋》写道: “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 哀于江濑。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 ”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衬托下得到表现的;月亮朦胧柔 和的清辉还有一种化景作用,能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特的神韵,陶渊明《闲情赋》云: “月媚景于云端。 ”一 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世间景物增添美感。写月的诗,总能给人以美 的享受。唐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 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人对月光的观 察极其精微: 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 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 因而 “流霜不觉飞 ”,“白 沙看不见 ”,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北宋词人张先在《青门引》中写道: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 千影 ”,描绘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过来,令人想象荡秋千的丽人那轻盈翩跹的身影,微妙 地表现出词人怀念情人的心绪。张先《木兰花》中也有: “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表现清明 月色中飘过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将自己内心中浮漾的前尘旧梦融入这 “无影 ”画面中。这些诗,皆因月如 梦似烟般的清澄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层模糊不清的 “朦胧色 ”,也给人们一种朦胧的美感。 “新月如眉,让人 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之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 愁,构成一种朦胧戚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象征典雅艳丽之美;皓月当空,通脱潇洒,象征着雄 浑高古之美,不尽的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 ”月亮给人 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写月之诗中,月亮意象

文档评论(0)

明若晓溪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