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校际公开课-副本.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3 《囚绿记》教学设计 舒城第一中学 金远付 知识和能力 1.了解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此及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绿”的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模仿和运用。 过程和方法 1.合作探究,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2.结合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积极向上,顽强抗争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揣摩语言,体会“绿”的内涵。 2.探讨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绿”在本文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 点拨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绿,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濒临绝境的希望。它是多么使人迷醉,让人向往!中国现代散文家陆蠡,他对“绿”情有独钟,痴心的想把“绿”囚禁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优美散文《囚绿记》,感受作者的“绿”的情结。 二.感知整体,合作探究 1.“我”到北平,选择窗户朝东的房间,“有一个小小的理由”,理由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明确: “我”喜欢“绿”,“窗外面长着常春藤”,“有一片绿影”,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决定”住这间房子。 2.“我”为什么如此喜欢“绿”?文中如何表现“我”对“绿”的感情?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说明。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明确: 在“我”心中,“绿”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我”深爱着“绿”。 第五段,作者用“怀念”“心等焦了”“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急不暇择”“视同珍宝”等词语强化了 “我”对绿的一往情深、一片痴迷。有了绿,在“孤独而陌生”的古城“并不感到孤独”。 第六段,作者进一步用“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和“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的花草的茎叶”来形象地表达“绿”给予“我”的快活和兴奋。这也从侧面表明“我”对绿的至爱,源于恒久的理智,而不是刹那间的冲动。 第七段,作者以一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这是“我”像对自己孩子一样守望着对常春藤的生长状态。至此,“我”对“绿”的酷爱达到了高潮。 3.正是这种酷爱,“我”对“绿”有了怎样的想法和举动?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明确: “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想占有和控制“绿”,于是把常春藤的“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将“绿”囚禁在“我”的屋里。这是“我”对“绿”之爱的偏执与异化。至此,我们不难理解文章为何要以“囚绿”为题了。 4.被“我”囚禁的两枝柔条,在我屋里有着怎样的表现?“我”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明确: ①开始时,“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感到了“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②后来发现“我”的“绿友”,它的尖端总那么“固执”地朝着窗外的方向,“我”感到“恼怒”。 教师追问:“绿友”的尖端,为什么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固执”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明确: 因为绿色植物是喜爱阳光的,“绿友”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说明了它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固执”则表现了“绿友”不屈的精神。 ③再后来,“我”发现“绿友”“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虽有怨怒,又有自责,并对“绿友”产生了同情与怜悯。作者欲释放它却有难舍,具有两难心态。 5.“我”最终的决定是什么?为什么有了这个决定?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明确: “我”最终决定释放“我”的“绿友”。一是因为“我”要走了;二是因为被“绿友”不屈服的精神感动了;三是因为“我”太爱绿了,放弃更是一种爱。 6.文章在最后一段,表达了“我”对“绿友”的什么样情感?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怀念。 小结:文章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表现了“我”对常春藤的喜爱之情。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遇绿、爱绿、赏绿、囚绿、放绿、念绿,作者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对绿的爱。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步步地把喜爱绿色生命的浪潮向前推进。 7.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仅仅为了表达对绿的喜爱,有没有更深层的涵义?文章还有哪部分值得我们品读、挖掘呢?请找出来并加以品读,挖掘。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明确: 文章在第十三段交代了写作的特殊背景——卢沟桥事件的发生。我们知道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更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日的开始。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看到祖国命运,想到一年前被自己囚禁的常春藤,不免感慨万千,写下本文。 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不仅通过写绿枝

文档评论(0)

ch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