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技巧学案1教学文案.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表达技巧学案1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诗歌鉴赏复习学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班级: 姓名: 【复习目标】熟练判断并掌握诗歌中表达技巧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知识回顾】 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到底指什么?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立意方面的技巧。 表达技巧高考中到底考什么? 从高考命题角度和命题方式看,高考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包括判断技巧名称、分析技巧用法、比较技巧异同和评价技巧效果等。 下面将高考常考的表达技巧以图表方式列出,以便大家对此有一个系统直观的理解。 eq \a\vs4\al(表达技巧)eq \b\lc\{(\a\vs4\al\co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象征、烘托、比兴、用典等,\a\vs4\al(表达方式)\b\lc\{(\a\vs4\al\co1(\a\vs4\al(抒情方式)\b\lc\{(\a\vs4\al\co1(直接抒情,间接抒情\b\lc\{(\a\vs4\al\co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a\vs4\al(描写方式)\b\lc\{(\a\vs4\al\co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点面结合)))),构思技巧: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抑扬、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 第一课时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复习目标】1.必须了解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在形式上的特点。 2.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 3. 解决做题答题不规范问题。 【了解考点】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并具体解说,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1.比 喻 比喻,“以彼物喻此物也”。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它的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神奇,化板滞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答题示例1]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诗 读诗批注: 兰 茂 美人高隐乐从容,宅近滇南第一峰。 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 长镵破雪寻黄独,曲几看山荫碧松。 此趣料应识者寡,抱琴何日逐游踪。 题:请简要赏析“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 拟 (1)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它使得形象鲜活,表意丰富,生动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读诗批注:[答题示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读诗批注: 乙亥岁除渔梁村[注]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是农历乙亥年。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作者也奉召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题: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拟物 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它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的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 [答题示例3] [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读诗 读诗批注: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题:8.“卷帘尽放春

文档评论(0)

150****848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