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有机发光二极体之载子传输层厚度及掺杂厚度之特性.docVIP

蓝光有机发光二极体之载子传输层厚度及掺杂厚度之特性.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藍光有機發光二極體之載子傳輸層厚度及摻雜厚度之特性影響研究 蘇秋燕1 林銘彥2 楊川毅2 陳諺葑1 張慎周1 莊賦祥2 1崑山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 2虎尾技術學院光電與材料科技研究所 摘 要 本文研究有機發光二極體的電子注入層厚度及摻雜厚度之影響,結構如下:Gass-ITO/TPD/ADS082BE:ADSO80BE/ ADS082BE/AlQ3/LiF/Al,藉由改變電子傳輸層(AlQ3)厚度及摻雜(ADSO80BE)厚度,分別探討電流-電壓特性曲線、電激發光之光譜及亮度。由研究中發現以TPD(電洞傳輸層)厚度為45nm、ADS082BE(發光層)厚度為35nm(含ADSO80BE摻雜5nm)、 AlQ3(電子傳輸層)厚度為15nm之結構可得到較佳的發光特性,比其它結構的驅動電壓低,元件效率也隨之增加;由實驗結果可觀察到,當電子傳輸層厚度變薄,元件的亮度越佳;當摻雜厚度越薄,元件的亮度會比原先改變電子傳輸層厚度來的更亮而。 1. 前言 自從1987 年美國柯達公司實驗室的C.W,Tang及Steve Van Slyke利用真空蒸鍍方式將AlQ3做成發光層的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元件,大幅的提昇有機發光二極體元件特性( 10V 的操作電壓,1%量子效率),以及元件的穩定性,因此確立了(小分子)有機發光二極體元件的實用。目前有機發光二極體已是十分熱門的話題,由於低操作電壓、高流明率、高亮度、自發光、廣視角(幾乎可達180°)、製程簡單具有低成本的潛力,所以有機發光二極體將是未來市場的主流[1]。而在OLED的製作上,利用摻雜的技術可以提高發光效率[2],本研究利用五種不同結構,改變電子注入層厚度及摻雜厚度,來探討元件的最佳特性。 2. 實驗方法 將玻璃基板用丙酮與甲醇清洗乾淨,清洗乾淨後將基板放入真空蒸鍍腔中進行有機材料蒸鍍,元件中的有機層是在真空度1.8?10-5torr時進行蒸鍍,分別蒸鍍TPD、ADS082BE、ADS082BE、 AlQ3,將鍍好有機材料基板取出,放入另一蒸鍍金屬專用的真空腔中,待壓力約1.4?10-4torr開始蒸鍍LiF與Al。 N-N’-diphenyl-N,N’-bis(3-methyphenyl)-1,1’-biphenyl-4,4’-diamine (TPD)做為電洞傳輸層、tris(8-hydroxy -quinoline)aluminum (AlQ3)做為電子傳輸層、4,4’-bis (diphenylvinylenyl)-biphenyl (ADS082BE藍光材料)做為發光層、4,4’-bis(9-ethyl-3-carbazovinylene)-1,1’- biphenyl(ADS080BE) 為摻雜材料、LiF為電子注入層及Al為金屬陰極。本研究使用SpectraScan PR650量測元件亮度及電激發光光譜。 3. 結果與討論 本實驗在玻璃基板上研製藍光有機發光二極體,且分別製作五種不同厚度的元件結構(如表一),以結構A的厚度為參考標準[3],分別改變ADS082BE、ADS080BE及AlQ3的厚度;圖一為元件結構圖。 首先改變發光層(ADS082BE)及摻雜層(ADS080BE)的厚度,觀察其特性的改變;結構B發光層厚度為35nm(含摻雜10nm);結構C發光層厚度為35nm(含摻雜5nm);結構D發光層厚度為35nm,AlQ3厚度降為15nm;結構E為發光層厚度為35nm(含摻雜5nm),AlQ3厚度為15nm,其特性的改變由圖二(電流-電壓)、圖三(亮度-電壓)及圖四(亮度-電流)可看出:結構B比結構A佳,結構C比結構B佳,結構D比結構A佳,結構E比結構C佳,由上述我們可看出結構E比其他結構的發光亮度大出許多[4]。 在上述的四種結構中,以結構E變化最大,由實驗結果可觀察到,當電子傳輸層厚度變薄,元件的發光亮度越佳;當摻雜厚度越薄,元件的發光亮度會比原先改變電子傳輸層厚度來的更亮;我們可從圖三來看,結構E特性最好,比其它結構的驅動電壓低,元件效率也增加,而效率的增加主要是電子傳輸層厚度及摻雜厚度的改變,使得電子注入效率獲得改善,也因此會有更多的電子電洞能夠產生結合,進而達到效率的改善,而結構A、B、C、D之所以較差的原因是它們的電洞、電子的移動率(mobility)並不相同,因此會造成電洞、電子再結合的區域比較接近某一個電極,而當再結合區離電極越接近,發光現象就越容易被金屬面所驟熄,如此一來則會大大減低了發光的效率。 4. 結論 由結構A、B、C、D、E發現,以ADS080BE摻雜厚度影響最大,所以ADS080BE摻雜厚度減為5nm可使元件獲得較佳的發光亮度,由圖五又可看出未摻雜時的波長為456nm,有摻雜的

文档评论(0)

2225599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