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权的法律解析.pdf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其实,各类行政机关都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行使着行政权,也就是说,它们都 有行政权,但并不是各类行政机关都有宏 其实,各类行政机关都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行使着行政权,也就是说,它们 都有行政权,但并不是各类行政机关都有宏观调控权。事实上,宏观调控权不 仅不全部归属于行政机关,而且即使是宏观调控的执行权也只限于少数行政机 关。我国在机构改革后,在国务院各部委中,被称为宏观调控部门的也仅有几 个(当然这种提法本身也存在问题),这说明其他部委并不被认为是直接担负 宏观调控职能的部门。由于职能的特定化、专门化,决定了权力的范围、类型 和属性的差异,因此,仅是基于宏观调控职能的特定化以及宏观调控权的专属 行使,也可以认为,宏观调控权不同于一般的行政机关都能够行使的行政权。 应当看到,宏观调控权的行使有着特定的目标、领域、手段、程序、评价体 系等,在这些方面与行政权的行使是存在区别的。两类权力的产生基础、保护 的权益等也不尽相同。这些都使得与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国家职能相伴生的宏 观调控权,与传统的行政权有所不同。[1]如果认为这就是传统行政权的发展, 则可能会与传统行政法的理论存在不相一致的地方,从而可能损害行政法既存 理论内在逻辑的严密性。 宏观调控权虽然具有独立性,但其有效行使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一系列 协调的、配套的制度作为支撑。只有不断完善相关制度,特别是财税体制、金 融体制、计划体制等,才能使宏观调控权的行使取得更好的效益。 四、简短的结论 宏观调控权十分重要,本文仅是基于研究的现状,对其合法性、权力配置与 行使等基本问题略作探讨,但许多问题的探讨尚待深入。此外,还有诸如宏观 调控权的类别、效力,与之相对应的义务、责任,与相关制度的协调等重要问 题,还需要做出专门、具体的研究。上述问题的存在,实际上也为我国完善宏 观调控法的理论和制度的具体方向。 宏观调控权的研究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宏观调控权的行使所产生外部效应是 巨大的,无论其对受众是否有约束力,都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 响。如果能够在法律上很好地解决宏观调控权的问题,就会有助于行之有效的 宏观调控制度的形成,从而有助于在国家与国民之间建立和谐的调控关系,而 这些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恰恰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宏观调控权及相关问题 展开深入的研究,对于完善我国的宏观调控制度,提高宏观调控水平,都具有 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守文.论经济法的现代性[J].中国法学,2000,(5). [2] 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3] 平新乔.财政原理与比较财政制度[M].上海:三联书店,1996. [4] 张守文.论税收法定主义[J].法学研究,1996,(6) [5] 胡代光.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作者:3COME未知 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 service@reader8.cn立即删除) 其实,各类行政机关都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行使着行政权,也就是说,它们都 有行政权,但并不是各类行政机关都有宏 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 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 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比例适度原则,也称比例原则或适度调控原则,它是公法上的比例原则在宏 观调控法中的具体化。它主要包括两个具体原则,即“必要性原则”以及“成 比例原则”。其中,必要性原则也称“最小侵害原则”,强调国家的调控行 为,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必须界定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以使国民所受 到的侵害最小(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效率原则的体现);成比例原则或称“狭 义比例原则”,它强调宏观调控的手段应当与调控目标成比例,因而调控必须 是适当的、正当的、理性的、均衡的。(注:参见谢世宪:《论公法上之比例 原则》,载于城仲模主编:《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三民书局1994年版, 第123-125页。像其他公法上的其他一般原则一样,比例原则也是适用于行政 法、经济法等各类公法的基本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是各类法律的共通原则,是对于人类基本道德要求的法律 化,它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必须要基于社会公共利益,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 求,尽量排除个体或群体的私利的影响,真诚务实地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物 品;同时,要言而有信,确保公众的“信赖利益”。这样才能提高人们对调控 行为的遵从

文档评论(0)

ma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