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昌先进事迹范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谷文昌先进事迹   下面是zw23cn整理的谷文昌先进事迹,供大家参考!   东山人民被风、沙、旱、涝压得抬不起头、喘不过气。那里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春夏苦旱灾,秋冬风沙害。一年四季里,季季都有灾。”“微风三寸土,风大石头飞。”据解放时的记载,东山一年中刮六级以上大风的时间长达150多天,在全岛19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仅为0.12%。解放前的近百年间,风沙吞没了13个村庄,1000多座房屋,3万多亩耕地。1949年全岛6万多人,有2000人死于天花,外出当苦力、当乞丐的占1/10。地处风口的山口村共900多人,讨饭的就有600多人。山口、湖塘两村的1600人中因风沙为害而患红眼病、烂眼病的400多人,失明或半失明的90多人。海岛东南部横亘着 30多公里长的沙滩,茫茫一片,寸草不生,还有40多个流动沙丘,沙随风势不断向人们进逼。有田无法种,种了无收成。粮囤空空,锅里煮着青菜,一年到头缺吃缺烧,许多人扶老携幼,拿着空篮破碗外出讨饭,乘船过海到大陆上割草砍柴。面对多灾多难的群众,谷文昌流下了泪水,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做梦也在想着战胜风沙,根治旱涝,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反复思考一个问题“群众希望共产党给他们带来幸福,如果我们不为民造福,要我们到这里来干什么?群众分到了土地,但种不出粮食,分地又有什么用?”“不解除群众疾苦,我们心里有愧啊!”在这样一个世代受苦的地方,谁不想改变面貌呢?但是,怎么改?怎么变?很多人感到无能为力。谷文昌动情地说“共产党人,不能做自然的奴隶,不能听天由命,不能在困难面前退缩!”“要向风沙宣战,条件再差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经过多次讨论,县委、县政府的思想统一了“挖掉东山穷根,必先制服风沙。”他们带领群众踏上了治理风沙的漫漫征途。在一个飞沙走石的冬天,谷文昌率领林业技术员吴志成等同志,探风口,查沙丘,在风沙扑打中前进,用血肉之躯,感受狂风的力度,飞沙的流向。从苏峰山到澳角山,从亲营山到南门湾,谷文昌走遍了东山的大小山头,把一个个风口的风力,一座座沙丘的位置详细记录下来。他走村串户,和村干部、老农民促膝长谈,制定了“筑堤拦沙、种草固沙、造林防沙”的方案。从计划到实践、从实践到成功,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历程啊!县委、县政府统一指挥,千万人上阵,花了几十万个劳动日,在风口地带筑起了两米高10米宽的拦沙堤39条、22000多米。但是,好景不长,仅仅过了一年,无情的风沙就摧垮了长堤。种草固沙,谈何容易!草籽播下,不是随风沙搬家就是被掩埋沙底,勉强出土的幼苗,一经风吹沙打随即奄奄一息。县委、县政府领导群众植树造林,先后种过10多个树种,几十万株苗木,一次也没有成功,灾荒和贫困依然笼罩着东山。许多人摇头叹息“东山这个鬼地方,神仙也治不住风沙!”失败和挫折,没有压垮谷文昌。他指天发誓“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他和县委的同志一道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制订方案。   1956年东山县第一次党代会还就全面实现绿化、根治风沙通过决议。谷文昌号召全县人民“苦干几年,将荒岛勾销,把灾难埋葬海底!”他还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要把东山建设成美丽幸福富裕的海岛。” 1957年,转机终于出现了,喜讯不断。林业技术员吴志成报告,查到了国外种植木麻黄有效防治风沙的资料。谷文昌高兴地说“不管外国货中国货,只要能治风沙就行!”第二个喜讯,省林业部门通报广东省电白县种植木麻黄成功。又一个喜讯,调查组发现白埕村的沙丘旁生长着6株挺拔的木麻黄。谷文昌面对一个个信息又惊又喜,第二天就带领参加县区乡三级干部会议的同志到6株树下,边看边议。木麻黄能在这里成活,全岛不能种活吗?时任县委农业部长(后为副书记)的靳国富带领林业技术员、农村干部20多人到广东省电白县参观。他们亲自种树,实地学习,还向电白县的同志要回一捆树苗,分种在西山岩林场和几个村庄,一段时间后,长势甚好。县委决定大种木麻黄。县长樊生林亲自指挥调种。全县派出230多人到厦门、永春、平和、南靖等地采种。省林业厅、地委、专署大力支持,林业部从国外进口树种给予支援。改变东山面貌的时机到了!1958年县委向全县军民发出号召“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谷文昌亲任指挥,驻岛部队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任副指挥。县直机关干部、驻军、工人、农民、店员、学生,几天突击,种下1000多万株木麻黄、黑松、相思树等幼苗。人们看着这绿色的生命,忘记了苦干的疲劳,绽开喜悦的笑脸,翘首企盼新生命的复苏。岂料,天不作美,树刚种完,气温突降,持续一个多月的低温,成活的树苗寥寥无几,东山的绿色之梦再一次被击碎。面对大片枯死的树苗,悲痛叹息、埋怨、懊丧、讽刺挖苦接踵而至。有的说“荒沙能长树,鸡蛋能长毛!”“夏天烫得可炒花生,冬天狂风吹倒房,站不住人、睁不开眼的地方怎么能种树呢?”谷文昌到白埕村现场,看到大片苗木死

文档评论(0)

精品考试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