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pptx

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pptx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第八章 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一、社会规范及其意义、作用 1、社会规范: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护公共 利益,维持社会秩序而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衡量行 为的社会价值的标准。 各种类型的社会规范。 2、对于幼儿来说,社会生活的主要区域是在家庭和幼儿 园,因此,幼儿需要了解并遵守家庭规范和幼儿园规范。 ;3、社会规范的意义与作用 ;二、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品德 1、社会规范的接受:是指??体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并实际做出相应行为的过程。 2、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是一个逐步的由外界控制向内部的自我控制转化的过程,是由外界要求转向内部需要的内化过程。 3、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最终要落实到幼儿的外在行为的表现上,从而达到知行统一。社会规范接受得越好,越深,则其规范行为就越稳定。;4、品德:是个体依据社会道德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固   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人的品德反映了价值观,   人生观,是人格的组成部分。理解品德时,应把握   以下几点: ;5、幼儿品德的构建过程并非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由表层到深层的一系列的阶段变化。 品德是一生都需要锤炼的心理品质,而幼儿期是构建品德结构的不可忽视的关键期。 ;一、幼儿应接受的社会规范 1、积极、健全的自我意识 “自我”是个体认识社会,接纳社会的起点,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主要是指自尊心,自信心。 儿童自我意识是从自我中心逐渐发展到去自我中心的,在行为上相应地表现为逐渐从索取,独占、拒绝转变为给予,分享和接纳。 为使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者首先要满足孩子的各种生理需要,其次要倾听幼儿园述说苦恼,尊重他们的合理选择,另外还要给他们主动探索的机会。 ;2.尊敬家人,待人热情有礼貌。 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幼儿最早体验到的社会关系。 ;;4.热爱大自然,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都是不可毁坏的,我们要保护他们的这种情感,并让他们懂得,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幼儿应形成的规范行为 培养幼儿的规范行为,应从具体的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以塑造为主,纠偏为辅,幼儿应掌握的规范行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幼儿社会规范学习的关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3、促进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应遵循两个原则: ;二、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 1、服从阶段 ;2、模仿阶段 ;一、讲有道理,提出要求 1、有效的讲解与说服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幼儿具体说明应遵守的规则什么,应当怎样做及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帮助幼儿分辨非,好坏,提高对规范的认识水平。 2、适时的提出具体,合理且致的行为要求 应该结合幼儿具体的活动情景,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幼儿力所能及的合理的行为要求。 ;二、参与活动,反复实践 1、家庭实践活动 幼儿可学会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技能,在这些活动中学会助人,自助,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学会正确的待人接物方式。 2、幼儿园实践活动 幼儿园是促使幼儿掌握社会规范的重要场所,因为幼儿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并处在集体环境中,这有利于他们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技能。;三、合理应用奖惩,强化规范行为 良好行为给予积极的表扬奖励,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处罚, 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

文档评论(0)

mintianbia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