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结构按极限状态法设计计算地原则(新).pdf

第2章结构按极限状态法设计计算地原则(新).pdf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用标准文案 第 2 章 结构按极限状态法设计计算的原则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 “设计”是指在预定的作用及材料性能条件下, 确定构件按功能 要求所需要的截面尺寸、配筋和构造要求。 自从 19 世纪末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土木建筑工程中出现以来,随着生产实践的经验积累 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理论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 是采用以弹性理论为基础的容许应力计算法。 这种方 法要求在规定的标准荷载作用下, 按弹性理论计算得到的构件截面任一点的应力应不大于规 定的容许应力, 而容许应力是由材料强度除以安全系数求得的, 安全系数则依据工程经验和 主观判断来确定。 然而, 由于钢筋混凝土并不是一种弹性匀质材料, 而是表现出明显的塑性 性能, 因此, 这种以弹性理论为基础的计算方法是不可能如实地反映构件截面破坏时的应力 状态和正确地计算出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的。 20 世纪 30 年代,前苏联首先提出了考虑钢筋混凝土塑性性能的破坏阶段计算方法。 它以充分考虑材料塑性性能的结构构件承载能力为基础, 使按材料标准极限强度计算的承载 能力必须大于计算的最大荷载产生的内力。 计算的最大荷载是由规定的标准荷载乘以单一的 安全系数而得出的。安全系数仍是依据工程经验和主观判断来确定。 随着对荷载和材料强度的变异性的进一步研究,前苏联在 20 世纪 50 年代又率先提出 了极限状态计算法。极限状态计算法是破坏阶段计算法的发展,它规定了结构的极限状态, 并把单一安全系数改为三个分项系数, 即荷载系数、 材料系数和工作条件系数。 从而把不同 的外荷载、 不同的材料以及不同构件的受力性质等, 都用不同的安全系数区别开来, 使不同 的构件具有比较一致的安全度, 而部分荷载系数和材料系数基本上是根据统计资料用概率方 法确定的。因此,这种计算方法被称为半经验、半概率的“三系数”极限状态设计法。我国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原《公路桥规》 (1985 )采用的就是这种设计方法。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国际上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基础的结构可靠度理论在土木工 程领域逐步进入实用阶段。例如,加拿大分别于 1975 年和 1979 年率先颁发了基于可靠度 的房屋建筑和公路桥梁结构设计规范; 1977 年,原联邦德国编制了《确定建筑物安全度的 基础》作为编制其他规范的基本依据; 1978 年,北欧五国的建筑委员会提出了《结构荷载 与安全度设计规程》 ;美国国家标准局于 1980 年提出了《基于概率的荷载准则》 ;英国于 1982 年在 BS5400 桥梁设计规范中引入了结构可靠度理论的内容。这充分表明土木工程结 构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国虽然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才开始在建筑结构领域开展结构可靠度理论和应用 研究工作, 但很快取得成效。 1984 年国家计委批准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 (GBJ 68-84 ), 该标准提出了以可靠性为基础的概率极限状态设计统一原则。 经过努力, 适于全国并更具综 合性的《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 50153-92 )于 1992 年正式发布。在编制全 国统一标准的同时, 1986 年国家计委又先后下达了其他土木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的编制任务,其中《港口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文档评论(0)

fkh460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