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7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部编版 (5).docVIP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7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部编版 (5).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反复抒发感受的写法。 3、品味诗歌冷峻、形象、意味深远的哲理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2、通过寻找富含哲理的诗句,积极思维,深入理解,领悟其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以及诗中部分含义深刻的字词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二)教学难点 对“两种人”人生态度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激情引趣(导入): 泰戈尔有首诗写道:“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你总是爱把自己藏匿,/我们的爱戴使你发射光辉。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带给那黑暗的东西。/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请问诗中的“你”有哪些美德? (学生讨论明确:诗中的“你”一切为了别人,一切为了人民,从不追求名利,但人民却深深地爱戴他们。) 2、师顺势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有一位泰斗,他的美德犹如宝石熠熠闪光, 活得崇高、伟大;又有一种人,他们是历史舞台的小丑,活得无耻、卑微。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认识这两种人的人生价值与态度。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人都有生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活的崇高、伟大;有的人活的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那个同学能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2、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3、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 4、介绍诗歌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1949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人》这首诗。 (三)明确目标,自主预习 1、明确目标 初步感知诗歌中含义深刻的字词,如“活、死、不朽、摔垮”;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抓重点诗句,理解诗歌内容。 2、自主预习 听录音或老师范读,再自读诗歌,把握主要内容 (1)这首诗歌写了什么? (2)联系时代背景想想:“有的人”都是些什么人? (3)为什么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四)自主合作,组内存疑 学生先提出问题小组内讨论,再提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 (五)师生释疑 1、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诗歌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诵读并思考: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节),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第二部分(2—4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5—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想一想: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三部分之间是什么结构关系? (教师归纳: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观点分别进行解说和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呈交叉式的推进结构。) 小结: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着,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诗歌,思考问题 1、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它们的意思是否相同呢? (每节诗前两句都是指反动统治者。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文中写了几种人?是哪几种人?为什么要写这几种人? (文中写了两种人,其实是两种对立的阶级,写另种人是为了反衬鲁迅的伟大) 3、由此看出本文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找出文中具体运用手法的地方。 (比喻、对比等。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讲解:对比是常用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2****393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