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综述知识文库:三链DNA.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科技综述系列—— 三三链链DDNNAA 科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研究 利用的学科。 本文提供对科技基本概念 “三链DNA”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三三链链DDNNAA 1957年,Davis、Felsenfield Rich等就提出三链核酸结 构的概念,他们以两条poly(U) 一条poly(A)链合成出 一种三链物质。 1966年, iller Sobell提出第3股RNA可连接到操纵基 因上作为阻遏物的设想,但由于同年证实了乳糖阻遏 物是一种蛋白质,此设想破灭了。 1975年,加州大学L .E .Perlgur等人研究体外三链 DNA的形成过程,按标准DNA制备步骤,从牛脾脏中 以 gCl2代替氯化钠-柠檬酸钠缓冲液(SSC)制备出牛 脾DNA的镁盐( gDNA) ;天然牛脾NaDNA经热变性可 制得相应的单链的NaDNA,根据260nm处双链 gDNA 与变性单链NaDNA结合时的减色效应,可推知三链 DNA的形成,其浮力密度为1.726g /cm3 。 A .J .Raae等(1978年)研究在T4聚核苷酸连接酶催化 作用下三链核酸的连接形成过程。 这些核酸确实能够形成三链结构,在紫外吸收曲线上 可以看到有三链核酸的转折点,低温下混合物吸收曲 线的形状表明存在三链化合物 双链化合物,主要产 物还是1 ∶2 的三链结构,实验还发现在三链DNA 中T4 连接酶仍可催化dT 10 的连接,并且反应速率同形成双 链的、三链的DNA的速率大致相同。 研究者们还观察了多胺对反应的影响,发现低浓度的 多肽、腐胺、尸胺及亚精胺(<10 -3mol /L)对T4酶在 双链载体上的催化连接反应有激活作用,而当浓度较 高时,则又呈明显的抑制作用。 因此,低浓度的多胺能提高三链结构的连接反应速 率。 J .S.Lee等(1979年)研究(Py)n ·(Pu)nDNA(Py为嘧啶, Pu为嘌呤)在H+浓度大于10 -6mol /L情况下的结构形 式与变化,有4条证据表明这种化合物是由一个三链化 合物及一个具有二级结构的多聚d(Pu)组成。 过去有人认为:Py·Pu DNA结构作用的特殊性在于 Py·Pu DNA能与RNA形成三链化合物的高度特异性。 例如,d(TC)u ·d(GA)u 只与r(UC)相互作用形成三链化合 物d(TC)n ·d(GA)n ·r(UC+)n ,两条嘧啶链是反平行的. RNA链沿着DNA的大沟缠绕,以Hoogsteen碱基对方式 配对,这就需要一个质子化的胸腺嘧啶,因此,这类 结构在pH值较低时有利。 A .G .Letai等(1988年) 以琼脂连接的均聚核苷酸亲 柱为手段,研究了形成三链核酸化合物的特异性,即 均聚DNA、共聚DNA RNA碱基互补配对的特异性。 1987年,S. . irkin等从准天然途径中发现DNA的 三螺旋结构,以此为转机,对三链DNA研究的势头在 国外兴盛起来。 irkin等在酸性溶液的质粒中发现DNA的一种三链结 构,称为H -DNA(绞链DNA),规则的均聚嘌呤核苷酸 -均聚嘧啶核苷酸片段(dC -dA)n ·(dT -dC)n (dG)n ·(dC)n在低pH(4 .3)条件下,经过超螺旋诱导, 发生结构转变,生成新的DNA构型,即H构型。 研究者提出,H构型可以在任何镜象重复的均聚嘌呤核 苷酸-均聚嘧啶核苷酸中产生(核苷酸序列具有H 回文 形式),为了验证此假设,采用一系列裁剪过的质粒片

文档评论(0)

130****97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