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众传播视野看当代戏曲的振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大众传播视野看当代戏曲的振兴 焦垣生 李华 如果以宋代杂剧作为中国戏曲的起点,那么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已经有了近千年的历史。就在这近千年之间,中国戏曲经历了萌芽、成形、发展、兴盛和渐趋低迷,那么在分析当代戏曲传播之前,不妨先简要回顾一下宋代以来中国戏曲的传播演变,从中也会得到不少启发。 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作正杂剧,通名为两段……其吹曲破断送者,谓之把色。大抵全以故事世务为滑稽,本是鉴戒,或隐为谏诤也,故从变跣露,谓之“无过虫”。① 这是宋朝耐得翁在《都城纪事》中说到的宋杂剧中“艳段”和“正杂剧”两部分,同时,这段文字也为“中国戏曲在宋代萌芽”提供了可以考证的历史。从宋元杂剧到明代的“传奇”和“杂剧”,再到清代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以时间为分界线的中国古代的戏曲传播平台几乎只有民间的戏院和宫廷的戏台,而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可供大众欣赏的艺术形式之一,戏曲的风靡和兴盛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接着,对戏曲传播的最深刻印象恐怕就要到“京剧四大名旦”的诞生了,“四大名旦”无疑是中国戏曲全盛时期最显著的标志和里程碑,而从当代“大众传播、大众文化”的角度来看,“四大名旦”又无疑是当时流行文化缔造的“明星、偶像”,这也说明戏曲在当时的中国是处在主流艺术的行列中的。 继“四大名旦”后,思维跳跃到新中国诞生之后,在经历了五十年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指导下戏曲的蓬勃之后,中国戏曲进入了发展史上又一个最具辨识度的时期,那就是红色的革命样板戏席卷全中国的文革时期。革命样板戏无论是从题材还是演出形式上,都揉进了更多现代元素,这是对传统戏曲的革新和发展。《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等作品都成为革命样板戏、唱彻神州舞台,那个年代,“奶奶您听我说”的唱段街知巷闻、男女老少都耳熟能详,这种特殊的戏曲形式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传播效果。而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和传播平台在中国一出现便最先和戏曲结合。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就是谭鑫培先生主演的京剧《定军山》。此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之后被移植为革命样板戏的《红色娘子军》先是在1960年被导演谢晋搬上大银幕,时至今日,在中国观众的心目中,电影《红色娘子军》的影响力绝不亚于当年的革命样板戏。这就说明,当时的戏曲和电影是互相竞争又遥相呼应、有时还能珠联璧合地花开两朵结于一枝。 在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的名作《天堂电影院》结尾处,告别家乡小镇30年的多多衣锦还乡,却发现陪伴自己走过童年、少年时期,记载了自己成长的美好时光的天堂电影院因为门庭萧索即将被政府炸毁,原因很简单:现在都有了电视、录影带,还有几个人愿意来电影院看电影?这是小镇上一位故人对多多说的话。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戏曲,在电影、电视等诸多娱乐形式、艺术形式的包夹之下遭遇了和天堂电影院一样的尴尬。“那种如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所描写的为看戏而十室九空,万人空巷般轰动的景象恐怕只会出现在一些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娱乐生活比较贫乏的农村。城市里,人们可以花十几二十元去影院欣赏一部好莱坞大片,抑或花上几十上百元去KTV狂吼一回,甚至掏出几百上千元去看一场明星演唱会......”② 如今,提起京剧,不管是票友还是普通观众,大家怀着那种膜拜的心情、最津津乐道的还是当年的四大名旦,电视上各种综艺节目、联欢晚会中最被广大观众认可的还是《红灯记》等革命样板戏选段、或者诸如《苏三起解》、《谁说女子不如男》、《谁料皇榜中状元》等为大众传唱的几个经典选段。这是除了遭遇受众日渐流失的尴尬之外,戏曲自身传播不力、戏曲艺术逐渐被边缘化的信号。 在美国著名文化社会学家戴安娜·克兰撰写的《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一书中,有这么一个分类表格,可以作为我们从大众传播视野分析当代戏曲传播和振兴的一个权威的门类划分的基础性参考,并从中寻找该分析的入手点。(附表) 表1:文化组织分类表③ 文化组织类型 媒体/媒介 受众的主要类型 全国性的核心媒体 电视、电影、重要报纸 异质性 边缘媒体 图书、杂志、其他报纸、广播、录像 生活方式 都市文化 音乐会、展览、博览会、游行、表演、戏剧 阶级 从文化组织分类表中可以看到,戏剧属于都市文化的范畴,而它的传播除了传统的剧院之外,就集中在当今充斥于人们生活中的各大媒体,所以我们选择“全国性核心媒体”中的电视作为一个主要的传播平台,把研究的重点集中于戏曲在电视这一媒介的传播。 “电视在发挥一个巨大文化场所的作用,在这个文化活动场所之中,某些种类的信息可供所有受众利用。……在今天的后现代社会中,为文化设立标准和塑造大众趣味的是这个文化场所,而不是高雅文化。”④ 从各地方台品牌戏曲专题栏目的推出、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设立等方面看,戏曲早已经走进了核心媒体,那么走进电视之后的传播效果又如何呢

文档评论(0)

asd33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