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蜀素帖临习指导.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米芾及其《蜀素帖》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 鹿门居士,世居太原,继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徽 宗召为书画学博士,曾任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才华横溢而狂 放不羁,故又称“米颠”。《宣和书谱》说他:“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 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 方芾书时,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 米芾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工夫,可谓已登堂人室。其真、草、 隶、篆、行兼擅,而尤以行草书见长。他自称 “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 尽兴尽势尽力,追求 “刷”的意味、气魄、力量,追求自然。他的书法作品,无 论诗帖,还是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奇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有如 利剑斫阵,振迅天真,出人意表。米芾借古开今,将中国书法推向了一个全新发 展的阶段,后世几乎把他与二王同誉。米芾之书,对今人理解二王可谓是—本 上好的教科书。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代表作有《虹县诗》、《多景楼 诗帖》、《研山铭》、《苕溪诗帖》和《蜀素帖》,其中《蜀素帖》的影响最大。 蜀素是北宋时蜀地生产的一种质地精良的本色绢,上织有乌丝栏,制 作讲究。此卷为邵氏家藏二十余年之物,只在卷尾写了几句,欲空出卷首以待名 家题诗;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这种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 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一直到北宋元祜三年(公元 1088 年),38 岁的米芾才 在上面题了自作五、七言诗八首,这就是《蜀素帖》(右图为作品局部)。此帖纵29.6 厘米,横 284.2 厘米,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董其 昌在《蜀素帖》后跋曰: “此卷如狮子捉象,以全身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此帖清代落人高士奇、王鸿绪、傅叵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北 “故宫博物 院”。它与同期的《苕溪诗帖》均代表了米芾行书的最高成就。 二、《蜀素帖》的笔画特点 米芾自称学褚最久,因而深受褚书的影响。《蜀素帖》笔画总体趋于 丰厚,因是书于绢素之上,故多渴笔,略显刚健,用笔侧锋、中锋掺杂,起笔落 笔变化多端,有 “云烟卷舒飞扬之态”。此帖笔法多变,纵横挥洒,洞达跳荡, 方圆兼备,刚柔相济。其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 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 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枯润相生。该帖之字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米芾 “刷 字”与 “八面出锋”的独特风格。 (一)横 《蜀素帖》中的横画,最常见的是翘锋横,垂直或斜势下笔,锋尖或 长或短、或圆或直地翘露,给人以灵动多姿、意气风发之感,如图一 “年”、 “杜”、 “古”三字。平锋横偶也出现,轻快利索,但一般都较短,如图二 “送”、 “轩”、 “焉”三字。另有一种垂锋横,虽然为数不多,却是特色,如 图三 “青”、 “言”、 “彦”三字,向右上顿人起笔。至于藏锋横,在该帖中不 仅多而且笔势富变化,裹头或圆、或翘、或垂,不一而足。实际运用中,尤其一 字中有多横时,上述横画往往是掺杂出现的,如图四 “骂”、 “鬼”、 “辞”三 字。说到底,横画的变化主要是起笔方向的变化,在临习中要着意体现出米芾“八 面出锋”的高超技能,当然还要同时结合粗细、长短的变化。 (二)竖 《蜀素帖》中竖画起笔的变化与横画类似,大抵也分露锋、裹锋两类, 如图五中 “林”字;露锋的又有先顿再行笔与直接插入行笔两种,后一种如图五 中 “华”、 “年”二字。竖画的行笔有时前后轻重悬殊,如图六中 “神”、 “将”、 “书”三字;更多的变化则表现在整个笔势的竖直、左弯 (如图七中 “报”、 “作”二字)、右弯(如图七中 “ ”字)或正反 S 状 (如图八中, “南”、 “湖”、 “断”三字),可谓备极变化。米芾追慕的二王、褚遂良均有 迂回笔法,S 形笔画应该是古为今用了。 (三)撇 撇画是略带纵势的,因此《蜀素帖》中撇画的起笔也与竖画差不多。 要说该帖中撇画的独到之处,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种形态:其一,是一种精短的呈 三角形的短撇,如图一中 “公”、 “和”、 “迢”三字,笔短而气足、意远;其 二,是一种收笔顿折(如图二中 “返”、 “太”、 “岸”三字),有时带钩回(如 图三中 “乃”、 “发”、

文档评论(0)

137****04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