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课时 化学 必修 1 物质的量的单位 —— 摩尔 “物质的量”概念的形成和难点突破 广东广雅中学 陈雪莲 ? [1] 龙琪 . “摩尔”概念难点成因及化解策略 . 化学教学 ,2015,4,32~36 ? [2] 吴丹 . 影响“物质的量”学习的概念生态圈的分析——以一所县城 高中为例 ,2012,6,21,22 ? [3 ] 刘 丽娟 . 奥 苏 贝 尔 有 意义 学习 理 论 及对 当今 教学 的 启 示 [ J ]. 南 方论 刊 , 2 0 0 9, ( 5 ). ? [4] 刘立寿 . 关于摩尔的概念及其应用的意见——兼与有 ? 关同志商榷 [J]. 化学教育 ,1980 ,( 3 ): 45~47. ? [5] 钟志健 “ . 物质的量”教学难度成因剖析 [J]. 化学 ? 教学, 2014 ,( 10 ): 8~12. ? [6] 徐少飞 . 物质的量说课 参考文献及资料 教 材 分 析 学 情 分 析 教 法 学 法 教 学 过 程 学 教 反 思 破 突 策 略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 认识摩尔是物 质的量的基本 单位,能用于 进行简单的化 学计算。 ? 体会定量研究 的方法对研究 和学习化学的 重要作用。 定量 定性 n 宏观量 微观量 m 、 V N n 地位和作用 ? “ 物质的量”不仅承上启下,而且贯穿 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 ? “物质的量”属于“工具性”概念, 是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在化学计 算中处于核心地位。 ? “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 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 教材分析 1 、知识与技能: ( 1 )知道 “ 物质的量 ” 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摩尔( mol )是其计 量单位;知道 1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约为 6.02 × 10 23 个,其质量在数值上 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或分子)质量; 1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 伽德罗常数(符号为 N A )。 ( 2 )通过对具体物质组成的分析,理清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包括原子、分 子、离子、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之间的数量关系,实现计量单位 从个数到摩尔的转变。 2 、过程与方法: ( 1 )通过联系日常生活中的 “ 打 ” 、 “ 盒 ” 、 “ 箱 ” 等计量单位的使用情景,感受用 “ 摩尔 ” 作为微观粒子计量单位的便利性,体会计量标准的设置对计量的重要 性。 ( 2 )通过摩尔、物质的量概念的学习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进一步感受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很小,无法用常规的仪器和单位计量, 建立初步的物质微粒观。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 概念本身:带“的”字的四字词组,拗口,难理解, 容易混淆为“质量”或“数量” ? 教师的原因:对概念的理解不充分,对概念的形成 历史不够了解 ? 教材的原因:定义过于简单、模糊、抽象,利用概 念解决实际问题缺乏实例 ? 学生的原因:基础薄弱、语言理解能力不够、认知 发展水平不足 教学难点及成因 初中 化学方程式 学情分析 简单的 定量描述 微观 宏观 2 个水分子电解得到 2 个氢分子和 1 个氧分子 N m 36g 水电解得到 4g 氢气和 32g 氧气 水电解得到 2 体积氢气和 1 体积氧气 化学方程式 2H 2 O == 2H 2 ↑ + O 2 ↑ 2H 2 O == 2H 2 ↑ + O 2 ↑ 电解 学情分析 V 对宏、微观的联 系缺乏认知 简单的 定量描述 化学方程式 学情分析 微观 宏观 已知、熟悉 ? 简单的定量描述 ? 物理量的研究方法 未知、陌生 ? 严谨的定量思维 学情分析 物质 的量 阿伏加 德罗常数 摩尔 质量 N N A n m M 学情分析 微观 宏观 学情分析 淡化概念 强化理解 自然而然 顺理成章 循序渐进 教法学法 逐步导引 问题驱动 难点拆分 学练结合 归纳总结 类比探究 学 法 教 法 教法学法 V m N n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