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讲座与综述◇
抗血小板药物的遗传药理学研究进展
范 岚,张 伟,周宏灏
(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078)
收稿日期:2010-01-05,修回日期:2010-01-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0801421,30472054);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No 2009ZX 09501-032);教育部博士点青年教师基金资助项目(No 20070533002);国家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No SIMM 0812KF -01);湖南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No 2009SK 3004,2009JT 3020)
作者简介:范 岚(1980-),女,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遗传
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Tel :0731Fax :0731E -mail :fanlan _038038@163.com ;
周宏灏(1939-),男,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遗传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Tel :0731Fax :0731E -mail :hhzhou 2003@163.com
中国图书分类号:R -05;R 331.124;R 968.1;R 97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978(2010)04-0421-04摘要:目前 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在其形成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大量临床实践发现,不同个体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有着较大差异,有的患者甚至出现对这些药物产生抵抗的现象。研究表明,遗传因素是导致抗血小板药物疗效产生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综述概述了国内外对抗血小板药物在遗传药理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抗血小板药物;遗传药理学;单核苷酸多态性;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普拉格雷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寿命的延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抗血小板药物能够预防或者逆反血小板聚集,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在冠心病、栓塞性中风、糖尿病等重大疾病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aspi -
rin ),噻吩吡啶类药(thienopyridine ):代表药物有噻氯匹定(ticlopidine )、氯吡格雷(clopidogrel ),血小板糖蛋白Ⅱb /Ⅲa 受体拮抗药:代表药物有阿昔单抗(abciximab )、替罗非班(tirofiban )、依替巴肽(eptifibatide )以及新一代强效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普拉格雷(prasugel )等。大量临床实践发现,患者对于这些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有着较大的差异,甚至出现“阿司匹林抵抗”、“氯吡格雷抵抗”的现象
[1]
。年龄、肝肾
功能、吸烟、基础疾病等许多因素的存在,可以导致不同个体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不一致,但是并不能完全解释这种巨大的差异。众多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抗血小板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
。
1 抗血小板药物简介
1.1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最早被应用于抗栓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也是至今临床上使用的最为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阿司匹林产生抗血小板作用的机制是通过使环氧化酶(COX )失活而抑制血小板激活剂血栓素A 2(TXA 2)的合成。研究发现,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为5%~40%,增加阿司匹林的剂量也不能避免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尚未充分阐明,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阿司匹林反应的个体差异中起了重要作用。
1.2 噻吩吡啶类药 噻吩吡啶类药包括噻氯匹啶和氯吡格雷。由于噻氯匹啶更易于引起胃肠道不适、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上使用的主要是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术和冠心病的一级及二级预防。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一些患者对氯吡格雷的疗效不佳,在服用了氯吡格雷后仍然面临支架内血栓形成、中风、心肌梗死等栓塞性心脑血管疾病。
氯吡格雷是一个前体药物,在肝脏经细胞色素(CYP )P 450酶代谢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通过二硫键不可逆地连接到血小板表面二磷酸腺苷(ADP )受体P 2Y 12上,抑制ADP
受体依赖性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 /Ⅲa 复合物的形成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CYP 450酶广泛参与人体内外源性物质的代谢,在激素合成、前致癌物活化、药物转化、解毒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CYP 3A 4、CYP 3A 5和CYP 2C 19是CYP 酶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参与了噻吩吡啶类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人体内代谢的重要酶类。
普拉格雷是第3代血小板AD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