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后序》教学片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填补文字背后的情思 ——《〈指南录〉后序》教学片段及反思 浙江省湖州中学 王湘萍 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对苏教版必修三选录课文《〈指南录〉后序》的教学要求是“根据《〈指南录〉后序》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怀”。教学中有一个较为严重的遗憾——我们常常忽视文字之间隐含着的思想情感,只是把这种理解建立在普通的模式之上,即把翻译、概括段意、得出情思这三步作为达成目标的手段。 如果我们从文字形成的过程来思考,就会发现,对于某些人、事、物,习作者表达出来的文字往往是极为精炼的,写作之前或其过程中,作者的情思考可能是非常复杂甚至是汹涌澎湃的。文章是情思的提纯。阅读时,读者采取的应该是相反的逻辑。读者应该通过阅读努力将已有的文字之间作者省略的复杂情感尽可能多地填补进去。这样的填补需要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撕开,需要准确深入地抓住每处文字信息,斩开文字层次间的联结的筋结。这样的阅读结束之后,等于是进行了一次深呼吸,那种顺畅自如的感觉便可以是一种享受,我们对作者的形象的把握才会深切久远。在达成这样的阅读效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将分散的问题集中到一个核心问题上,引导学生“步步高升”,以下将以《〈指南录〉后序》的教学片段为例。 师:同学们,《〈指南录〉后序》的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的主要信息是什么? 生:这一段说的是文天祥出使的背景。 师:请再仔细地看一下,到底有几点原因使得文天祥成了前往元营的使者?请用原文的话作依据。 生:“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说明时势所迫。 生:“北邀当国者相见”,出于礼节,不去也不好。“众谓予一行可以纾祸”,说明大家认为文天祥可信,众人推荐,文天祥不去也不好。 生:还有主观意图,“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作者认为元兵是可以讲道理的,而且去一次元营可以打探敌人虚实,“知己知彼”,对己方形势有利。 生:“予除右丞相兼枢密史,都督诸路军马”,也是一个原因,身居高位,应该挑重任,当仁不让的。 师:同学们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思考问题,信息找得挺完整的。但是我想问一下,国难当头,为什么只能是文天祥去,而不可以是其他人呢?比方说丞相也有两个的啊! 生(七嘴八舌):其他人不敢去,那只好他去了。 师:有点道理,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想得更具体些? (学生没有反应,教师在幻灯片上列出几个问题:1、为什么敌人兵临城下时,众人都集中到了左丞相府中?2、从第一段写作的意图来说是否可以将“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这句话删去?3、文天祥为什么要“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出行?) 师:同学们,现在请先考虑一下这几个问题该怎么解答? (学生自由讨论,选取代表发言。) 生:我觉得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再加上中国古代一般“以左为尊”,大家到左丞相府中商量,而没有找右丞相府中问文天祥,可能跟这种尊卑观念有关。 师:从封建礼教的观念看,这种分析也无不可。但我们若从文天祥的身世特点出发,可能会有更深刻的发现。 生:文天祥是一个抗击外族侵略的义士,属于主战派,南宋处于这样危亡的时局中,肯定跟朝中有太多的软骨头有关。所以我认为“缙绅、大夫、士和左丞相”可能都属于主降派。课下注释也指出左丞相吴坚后降元。 师:文天祥告诉读者,大家都集中在左丞相府中,难道我们就不能想一想他写这些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吗? 生:本来确实没想到,这些句子暗示了国内统治者的基本面貌,整个南宋的政治面貌是如此的虚弱,那些封建统治者贪生怕死,他们知道找文天祥没有可以商量的余地,平时也可能和文天祥政见不和,忽然来求帮助未免难以开口。这些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来找文天祥的。 师:对啊!文天祥是多么的孤独!这应该是隐藏在客观介绍背后的特殊情感。谁再来谈谈对第二个问题的看法? 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表现出文天祥对于赴敌营安危存在侥幸心理。 师:他在考虑这个问题色时候实际上等于在为自己的安危担忧吧?我们能否说文天祥是个贪生怕死的人呢? 生:不能。产生这种想法是人之常情,这反倒使得文天祥的形象更为真实了。 师:可以了,谁能对第三个问题作出解答? 生:对于第三个问题我是这么想的。粗看,“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出行,似乎显得文天祥姿态比较低,但仔细一想没这么简单。根据后文中文天祥的意图,他想要窥探元兵的虚实,回来寻求拯救国难的策略,他确实应该隐藏自己原来的身份,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自己的意图,因为可以放松敌人的戒备。 生:刚才我们讨论了第二个问题,我认为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之间是有牵连的。这里可能是文天祥在退一步的想问题,他可能在想万一自己被扣留怎么办。按照原来的身份,如果被扣留,可能会成为敌人要挟自己国家的条件,文天祥“都督诸路军马”,被扣留肯定会动摇军心的。 师:同学们从中又可以读出文天祥怎样的心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h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