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 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 (重点高中适用).pdfVIP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 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 (重点高中适用).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题六 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 (重点高中适用作业)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 分)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①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②。 [注] ①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②石曼卿《红梅》中有“认桃无缘叶,辨杏 有青枝”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5 分)(  ) 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 . “冰容”二字运用绝妙,绘出了梅花玉洁冰清的形象和孤傲超群的品格,从而含蓄 地表达了诗人不愿趋时的情感。 C. “尚余”句在写红梅 “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 D . “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E .面对百花盛开的 “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解析:选 AC A 项,只是表达了对红梅的赞美。C 项, “尚余”句在写红梅 “雪霜姿” 的同时,没有透露出无奈,而是说红梅斗雪凌霜的本性。 ★(2)诗人是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请作赏析。(6 分) 答:     解析:逐句分析这首诗使用的表达技巧,可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考虑。作答 时,先指明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拟人。如 “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 而贪睡的娇憨之态。②用典。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 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表达自己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诗歌鉴赏] 苏轼写梅花的诗并不多,但这首《红梅》却堪称一首借物寓人、托物言志的咏梅佳作。 首联以拟人手法描写梅的形象:冬末晚开,迟于群芳,像一位贪睡懒起的美人,唯恐自 己那玉洁冰清的容颜不合时尚,受到世人猜忌。此处写出了梅的意态宛然,愁情荡漾。其实, 这是诗人自己的悲慨。颔联 “故做小红桃杏色”句,写出 “红 ”的缘由。紧接着 “尚余孤 雪霜姿”却奇峭地勾出了梅的神韵,道出了梅的本来气质。颈联诗人把梅的内心—— “寒心 ” 与外表—— “春态 ”对立起来,用 “未肯 ”来连接,表示出梅的孤傲品格。而对红色的出现, 诗人轻松地解释道:美人刚喝过酒, “酒晕 ”浮上了 “玉肌”。尾联是说前辈诗人不知道红 梅原来是有气质与品格的,往往只看重对外表枝叶的描绘。 2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1 分) 菩 萨 蛮 李 晔① 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 远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②中? [注] ①李晔,唐昭宗。乾宁三年(896) ,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攻入长安,李晔逃奔华州, 心绪烦乱郁闷。“七月甲戌,帝与学士、亲王登齐云楼,西望长安,令乐工唱御制《菩萨蛮》 词,奏毕,皆泣下沾襟。”( 《旧唐书·昭宗纪》)②大内:皇帝殿宇。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 (5 分)(  ) A . “秦宫殿”实指唐宫殿。借秦说唐,以此掩盖身为皇帝却不得不仓皇逃窜的难言之 隐。 B .词人虚写 “双飞燕”,既表达了词人奔逃在外的孤单,也写出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C. “千山”“万丘”既是阻挡词人视线的大景、近景,也是词人内心高低起伏的深刻 写照。 D .最后两句,是望景后所发感慨,将唐昭宗祈求天下英雄相助而不得的失意之情推向 极致。 E .本词有一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学习让人进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无价!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