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 史知识点归纳.pdf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教育史 1.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 教育内容: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教育方式:综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 2.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1)学校萌芽的原因(理解) 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 )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 成均——实施乐教之地 庠——养老与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 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3. 西周的学校的特点 A. 设置完备 (1)两类:按行政级别分为 国学: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 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郊(地方学校) (2 )两级:按入学年龄分为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4. 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 (1)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 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2 )“学在官府”的原因 客观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 (唯官有书,而民无书;为官有器,而 民无器;为官有学,而民无学) 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阶级想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在贵族子弟中培养治国人才。 (3 )“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5. 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 《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已失传。 6.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1)私学的特点(官、私学比较) 自由办学 自由就学 自由讲学 自由竞争 7. 孔子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上,无论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2 )论教育的作用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理解) :①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 济发展的基础上;②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来看,教育可以作为施政的手段,直接为政治服 务。 (3 )教学内容 六艺: 《诗》、《书》、《礼》、《乐》、《易》、《春秋》 (4 )教学方法论(理解) ①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②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③学思行结合 8. 稷下学宫 (1)战国时期,田齐统治者在稷门附近建造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聚徒讲学,著书立说, 史称“稷下学宫” 。 (2 )性质:①二重性:是一所官家举办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②多功能性: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 府。 (3 )特点: ①教师政治地位高,生活待遇优厚 ②兼容并包,来去由己 ③百家争鸣,自由辩论 ④相互吸收,趋向融合 9. 墨家教育思想 (1)人性论: “素丝说” (理解) 墨子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在他看来,首先, 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其次,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 样颜色的丝,也即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因此,必须慎其所染,选择 所染。 (2 )教育目的和培养标准 教育目的:培养“兼士” ,去改造有差别不平等的社会,实现“兼以异别” 。 培养标准: “厚乎德行”——道德的要求 “辩乎言谈”——思维论辩的要求 “博乎道术”——知识技能(文史、科技)的要求 (3 )教育内容 ①文史教育( 《诗》、《书》、《春秋》) ②自然科学教育(几何学、光学、力学、声学、心理学等) ③政治道德教育( “十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 明鬼) ④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三表法) 注:②④是墨家教育的特色,儒家没有 10. 孟子、荀子教育思想之比较 (1)人性论: 孟子:近于善 人性保持论者 扩充“善端” 殊途同归 荀子:近于恶

文档评论(0)

159****12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