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修改说明.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 ArabicDash - 4 - 文章修改说明 尊敬的审稿专家, 您好,我是《卷吸现象实验研究》一文的作者,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审阅了此文,并对文章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根据这些意见,我对文章做了修改,改动之处在新的稿件正文中以红色标出。本文将对这些审稿意见进行分类回复。 1. 掺混均匀性方面的问题: 问题2 改进燃烧区掺混均匀性的判别方法,制作新的温度探针,重做掺混均匀性实验,将测点数从1个增加到8个,具体方法如下所述。 问题3 在先前的实验和本次的实验中,掺混均匀性实验和贫油熄火实验都是分开进行的,不会对测量结果造成影响,具体实验过程如下所述。 问题4 测量8个位置处的温度,定义不均匀系数,通过这个系数来量化凹腔内的温度分布均匀性。具体实验结果如下所述。 重做掺混均匀性实验: 如下图所示,将凹腔区燃烧温度的测点位置从1个增加到8个,采用安装有热电偶的陶瓷探针测量温度,通过旋转探针的轴,实现这8个位置处的温度测量。在先前的实验和本次的实验中,都是先在侧壁面安装石英玻璃观察窗,调节主流状态至试验状态,驻涡燃烧室点火,逐渐减小油量,测得此状态下的贫油熄火油量;然后将观察窗更换为温度测量座,安装温度探针后,驻涡燃烧室重新点火,调节油量至略大于贫油熄火油量,测量燃烧区的温度。此测量方法可以避免探针的稳焰作用对测量结果造成影响。 掺混均匀性实验的结果如下图所示,在不同主流速度条件下,燃烧区温度分布的趋势相同,位置1、2、3处的温度较高,沿凹腔内漩涡的旋转方向,温度逐渐降低,位置4处的温度较低。这是由于位置1、2、3距离燃料喷口较近,局部油气比较高,沿漩涡的旋转方向,局部油气比逐渐减小。 为定量分析燃烧区掺混的均匀性,计算凹腔内的平均温度,定义不均匀性系数。结果如下表所示,随着主流速度的提高,逐渐增加,不均匀性系数减小,在四个主流速度条件下,不均匀性系数均小于5%,结果表明,凹腔内的掺混较为均匀,实验条件满足了测量原理对于掺混均匀性的要求。 2. 实验的不确定性分析: 问题1 增加不确定性分析,分析中将考虑以下因素对卷吸量测量不确定性的影响:测量装置的精度、燃烧区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燃烧区平均温度低于理论熄火温度。 根据误差分析方法,对于间接测量的量Y,其表达式为,则间接测量量Y的相对误差可以表示为: 取主流速度为50m/s的状态进行分析: 先仅考虑测量装置精度的影响,主流空气流量和燃油流量的测量精度为0.5%,计算得到油气比的精度: 考虑燃烧区温度分布不均匀性的影响,如前所述,燃烧区温度分布不均匀性系数为3.0%,测温用热电偶的精度为1%,得到油气比的实际精度: 考虑燃烧区平均温度低于理论熄火温度,如前所述,平均温度为1342K,与甲烷理论熄火温度1543K相比,相差201K,温差与理论温度之比为13%,计算得到卷吸比例的测量精度: 用类似方法,可得到其他状态下的测量精度,最低的为18%。 本次分析中,用燃烧区平均温度与理论燃烧温度的差值来分析误差。实际上,燃烧区平均温度低于理论熄火温度,部分原因是由于燃烧室的热损失导致测得的燃烧区温度偏低,而这个因素不影响卷吸量及卷吸比例的计算,因此,实际的测量精度高于上述精度。各参数的精度如下表所示。 3. 图8的问题: 问题6 图8如下所示,在先前的研究中,每个通道高度条件下,选择5-6个主流速度进行实验研究。上次的数据处理完成后,发现曲线有交叉,认为是实验不确定性导致的,没有重做实验。本次稿件修改时,重做了图8涉及的所有实验。本次试验的主流速度范围提高到90m/s,方案1和方案2的曲线没有交叉,具体实验结果如下。 问题7 这是由于实验的主流速度范围较小,增大的趋势不明显,增大实验范围后,变化的趋势较为明显,具体结果如下。 问题8 这是由于实验点较少,重做实验,增加数据点后,从结果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2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其他试验方案的变化规律也是一致的,具体结果如下。 问题9 上次实验时,每个高度方案只选择5-6个主流速度进行实验研究。本次重做实验时,增加了数据点的个数和扩大了主流速度的范围,具体结果如下。 在凹腔不进气、且无主流稳定器条件下,重做卷吸量实验。 将每个通道高度下的主流速度范围都扩大到20-90m/s,数据点都增加到10个以上。另外,为使各高度方案的间隔较为一致,增加了实验方案。重做实验和上次实验的结果对比如下所示。并将每个实验方案的结果都分开对比 本次数据处理过程中,发现原来的数据处理程序存在错误,计算无凹腔进气条件下的值时,me计算正确,而计算时单位换算出错,原结果少乘以系数3.6。 部分需要更换的图和更换后的图如下所列。 4. 变化原因分析: 问题5 a. 图8的原因分析 不采用稳定器时的结果如下图所示,随着主流速度的增大,卷吸量和卷吸比例都

文档评论(0)

zhongshanmen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