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学生挫折应对能力的现状调查及提高途径研究.ppt

北京市中学生挫折应对能力的现状调查及提高途径研究.ppt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汇报人:王新波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挫折 心理弹性 积极心理品质;挫折;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认为:“挫折是在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活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是我情绪状态。” 冯江平(1991)则将挫折定义为当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自己能力无法克服或自认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干扰,造成本身需要或动机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的情绪反应。 A.Amsel将挫折定义为:“一种行为被赋予为受到奖励的希望,缺没有受到奖励。成功与失败是对立的,通常指不同的行为者,解决了活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得到或没有得到一个结果。” ;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1994)认为挫折在心理学上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个体动机性行为造成障碍或干扰的外在刺激情境,对个体发生障碍作用的可能是人或是物,亦可能是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另一种是指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情绪交织产生的负面心理感受,此心理感受也可称作挫折感。 李海洲、边和平在《挫折教育论》一书中,把挫折的概念划为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挫折泛指一切能够引起人们精神紧张,造成疲劳度合心理变化的刺激性生活事件;狭义的挫折专指又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时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心理弹性;Kaplan(2005)认为,其含义因不同研究、不同时期、研究所基于的不同理论背景乃至对象,而有很大差异。总结学者们已有的定义,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结果说。从心理弹性对积极发展结果的作用理解。Masten(1990)将心理弹性描述为处于高危环境中个体积极的、发展性的适应结果。 第二,特质说。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应对压力、挫折、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或特质。Anthony(2002)把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体在面临挑战和危险时帮助个体抵抗破坏的特性”;“在发生危机时帮助家庭去阻抗遭到破坏的品质”。 第三,过程说。从动态发展视觉下,追溯了弹性结构的发展。Harvey (2004)指出“弹性是一个在特定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多因素交互作用变化的产物”。;虽然作为科学概念,国内外至今没有一个统一和明确的定义,但目前学术界关于心理弹性的定???不外乎过程论、结果论和特质论三种。综合而言,心理弹性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潜能或者素质,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产生出良好的适应结果。也就是说,心理弹性是可以培养和提高,心理弹性水平高的个体在与环境,特别是挫折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更可能保持心理健康,更能积极应对挫折,并建设性地解决问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基于积极心理学而提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孟万金等,2008)。该理念针对传统病理式、问题式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主张从积极方面入手,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克服心理与行为问题,开发潜能,减负增效,塑造积极向上心态和奠基幸福有成人生。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指的是:个体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 这些心理特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积极取向,继而为个体拥有幸福有成的人生奠定基础。;表1 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与内容;挫折的研究 心理弹性的研究 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挫折研究中,最早提出的挫折-侵犯模型指出:目标受阻导致的挫折体验会形成两个极端行为倾向。;在一个极端上,挫折可能导致侵犯的激发,继而产生外向侵犯,乃至产生针对挫折源的直接侵犯行为。比如,金融危机中欧洲航空公司的大罢工、泰国红衫军的示威集会、网络暴力、捏造谣言等都属此类。 在另一个极端上,挫折也可能使个体产生退缩之类的回避反应,激发自杀之类的内向侵犯,还可能导致指向弱者的替代侵犯。退出社会竞争(成为“犀利哥”之类社会游离者)、自焚与自残行为、富士康事件,以及幼儿园、小学杀童的恶性事件等都属这一类。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挫折并不只有破坏性的一面。许多学者(N. Miller, 1941; L. Berkowitz, 1978)对挫折-侵犯学说提出修正,指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结果,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可见,挫折引起的侵犯是可以避免的。 另一方面,人的意志在本质上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只有有目的的,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的行动才是意志行动。因此,没有挫折与挫折应对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也就不能产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健全的人格。既然从生命历程中挫折是无法回避的,就应该以积极的方式应对,并发掘其积极价值。;总体而言,情绪心理学主要关注挫折情绪的成分、影响因素和干预。社会心理学则主要关注挫折感所带来的人际互动和群体互动效应(如,社会比较理论、替罪羊模型等)。近年来,在国内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中,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开展了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