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会考真题.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部分哲学基础 1.生活处处有哲学,我们也需要学习哲学。这是因为哲学 ( ) A.可以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B.能对一切问题做出解释 C.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D.可以代替一切具体科学 2.“哲学可以被认为是科学研究之母”。爱因斯坦这句话是在强调 A.哲学以自然科学为基础 B.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 3.下列观点,符合唯物主义思想的是 A.物是观念的集合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理生万物 D.心外无物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下列选项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 ) A.心外无物 B.物是观念的集合 C.理生万物 D.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5.在人类追求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哲学可以划分为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 D.辩证法和唯心主义 6.在哲学发展史上,不同形态的唯心主义都主张 A.世界的本原是意识?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C.世界是不可知的?D.世界是静止的 第二部分唯物论 1.我国科学家对2009年7月22日发生的本世纪最为壮观的一次日全食天象作出了科学、准确的预测。这告诉我们 A.自然界是客观的,是变化发展的 B.主观与客观总是一致的 C.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D.对一切事物的发展人们都能作出准确预测 2.有人自称,我可以进入别人的梦境,对其植入思想,甚至靠思维就可以建造城市,穿越时空。这一观点( ) ①否定了物质第一性 ②肯定了存在决定思维 ③夸大了思维的作用 ④正确揭示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去冬今春,我国华北、西南等地区持续干旱,部分地区实施了人工降雪、降雨。人工降雪、降雨是利用云层中的水汽、温度等大气条件,辅之以人工喷洒干冰,达到降雪、降雨效果。这表明( ) A.人们可以创造规律利用自然 B.利用规律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C.人们可以根据意愿改变规律,趋利避害 D.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4.人们在实施行动之前,往往要先确立目标,设计蓝图,制定规划等。这主要说明了 ( )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人不能创造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 C.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D.认识可以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并使之发生改变 5.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②意识决定物质的存在和发展 ③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④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实施某项重大工程,往往先制定规划方案,然后逐步实施。这说明 A.意识活动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C.人在复杂的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D.人能够认识、利用和改造规律 7.某同学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放学时,铃声是悦耳的;考试时,铃声是紧张的。”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做事情要从主观出发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C.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世界 ?D.意识是人脑对事物的简单复制 第三部分认识论 1.成功者与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者重在通过实践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这表明,实践具有( )   A.主观能动性 B.具体条件性 C.自觉选择性 D.社会历史性 2.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日本政府为此已经开展了长达四十年的国家预报计划,但仍然没能对此次地震作出准确预报。这说明( )   A.世界变化无限,而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 B.真理具有具体性和条件性   C.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D.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3.马克思主义的______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 A.群众观点 B.矛盾观点 C.实践观点 D.联系观点 4.“热词”传递时代的声音,反映生活的变迁。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 A.认识都会得到群众拥护 B.认识是短暂的、一

文档评论(0)

潮起潮落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