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柳”意象.pdf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 海 无 涯 古诗中的 “柳”意象作者:语文人 柳,婀娜柔媚,摇曳多姿,受到历代诗家词人的青睐,常用 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往往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唐诗中的咏柳佳作 更是不可胜数。其中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 “碧玉妆成一树 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 一反前人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的写法,而是用拟人 的手法,将自然人化,让杨柳化身为美人 “碧玉”而出现,栩栩如生 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那参差披拂的枝条,鲜嫩滴绿的翠叶在春 风吹拂中姿态迷人。而《诗经》中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 思,雨雪霏霏。”则运用对比,将当年抒情主人公出征时春光明媚, 柳丝轻拂,与佳人的难分难舍的依依惜别之情与归来时的且雨且雪的 恶劣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唐朝诗人中,对 “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商隐了。在他的诗集 中,以 “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 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 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诗中的 “掩映”“参差”写柳 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这是摩形、摹色的修辞手法,而 “风流”“婀娜”以拟人的手法,将 “柳”人格化写照。写柳的体态 轻盈,飞花似 “雪”,又把春柳的繁华比喻得极致。而《柳》这一首 诗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 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诗人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 1 学 海 无 涯 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 柳的零落憔悴,使人顿生惆怅、爱怜之心。 上述两首同是 “咏柳”诗,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 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 疏衰落的悲叹、惆怅之情。 说道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 “赋别”。例如罗隐的《柳》 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 岸边送别情景: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 定,争解垂丝绊路人。”诗人的感物起兴,是从长安城外的名胜 “灞 桥风柳”的柳 “絮” 、柳 “丝”比拟的。那种分别时 “相偎相倚”、 牵衣顿足的情景,犹如 “飞絮”,飘忽不定,其背井离乡,妻离子散, 各在一方,又何止一家?这种 “争解垂丝绊路人”的凄惨之状,在于 目前,更让人看到当时的兵役、徭役的残酷,百姓无奈之极。 在赋别诗中,诗人还常常以 “折柳”相赠表示惜别。因 “柳”与 “留”为 “谐音”修辞,故又成为古诗赏析的审美定势。例如戴叔伦 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 时。”诗中 “柳”与 “留”;“丝”与 “思”,即为 “谐音”修辞格, 传达出一对情人在堤柳荫下,那种相思、相爱,难分难舍的情状。不 过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运用了借代、双关的修辞手法,诗 中的 “折柳”,是由听到 “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谁家 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 学 海 无 涯 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价为: “‘折柳’二字为通 首关键。”“折柳”原来是指 “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 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或送别之词。而李诗中 “此夜曲中闻 折柳”,是一首 “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子往往用来用来表示惜 别怀远之情。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诗人忽然听到了一阵悠 扬的笛声,附耳聆听,这笛声乃 “折柳”曲。作者不由得触景生情, 浮想联翩,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漂泊在外, 不禁引起思乡之情。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 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这是用反复、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 离人这一缩影的描绘,勾起读者对古代多少离愁别恨的场景的再现。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 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 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诗人采用了比喻 式的摩形词和比喻式的颜色词:“袅袅”

文档评论(0)

number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