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漢語 文選:楚辭選漢語言一二班漢語國際教育“楚辭”之名首見於《史記·酷吏列傳》:“始長史朱買臣,會稽人也。讀春秋。莊助使人言買臣,買臣以楚辭與助俱幸,侍中,為太中大夫,用事;而湯乃為小吏,跪伏使買臣等前。”可見最晚在漢代前期已有“楚辭”這一名稱。但其本義,當是泛指楚地的詩歌作品,以後才成為總集的專稱,指戰國時以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詩體裁。《楚辭》的用字運用楚地(今湖南、湖北、江浙一帶)的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言:“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餘論》)。全書主要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都承襲屈賦的形式,感情奔放,想像奇特。與《詩經》古樸的四言體詩相比,楚辭的句式較活潑,有時使用楚國方言,從句勢與結構上更適合表現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楚辭》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辭”的體例,有時也被稱為“楚辭體”或“騷體”。“騷”字之義是因為《離騷》而得名,故後人將類似楚辭體的作品簡稱作“騷”,與《詩經》的“風”相對,分別為中國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文學的起源。後人也常以“風騷”代指詩歌,或以“騷人”稱呼詩人。辭《說文解字.辛部》:「辭,說也」。《周禮.秋官.鄉士》:「聽其獄訟,察其辭。」告知。《周禮.夏官.太僕》:「王不視朝,則辭於三公及孤卿。」漢.鄭玄.注:「辭,謂以王不視朝之意告之。」騷擾亂。如:「騷擾」。《詩經.大雅.常武》:「徐方繹騷,震驚徐方。」漢.毛亨.傳:「騷,動也。」憂愁。《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傳》:「離騷者,猶離憂也。」風雅的。如:「騷人墨客」。西漢末年,劉向將戰國時楚地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彙編成集,計十六篇,定名為《楚辭》。在戰國時還有唐勒、景差,漢代有枚乘,皆為撰寫楚辭作品的名家,但思想和藝術性略遜於屈宋等人。《楚辭》是中國總集之祖。至王逸編纂成書增入自己的作品《九思》,和前人的《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屈原)《九辯》《招魂》(宋玉)《大招》(景差)《惜誓》(疑)《招隱士》(淮南小山)《七諫》(東方朔)《哀時命》(莊忌)《九懷》(王褒)《九歎》(劉向)十六篇合成十七篇。通行本的十七篇就以此為準。《楚辭》每一篇之下又有數個小標題,如《九歌》之下有《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王逸《楚辭章句》云:“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鬱。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為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托之以諷諫。”十種神靈又可分為三種類型:①天神──東皇太一(天神之貴者)、雲中君(雲神)、大司命(主壽命的神)、少司命(主子嗣的神)、東君(太陽神)②地祇──湘君與湘夫人(湘水之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③人鬼──國殤(陣亡將士之魂)清代陳本禮:“《九歌》之樂。有男巫歌者。有女巫歌者;有巫覡(Xí)並舞而歌者;有一巫唱而眾巫和者。”(《屈辭精義》)從《九歌》的內容和形式言,已具後世歌舞劇的雛形。《九歌》中的“賓主彼我之辭”,如余、吾、君、女(汝)、佳人、公子等,歌舞劇唱詞中的稱謂。主唱身份不外三種:一是扮神的巫覡,男巫可扮陽神跟陰神,女巫也可扮陰神或陽神;二是接神的巫覡,男巫迎陰神,女巫迎陽神。《九歌》的結構多以男巫女巫互相唱和的形式出現。《九歌》中有大量的男女相悅之詞,在宗教儀式、人神關係的背景下,形式類似人世間男女戀愛的互動。看似男女感情的描寫,其實是複雜曲折的,比如時而表現求神不至的思慕之情,有時表現待神不來的猜疑之情,有時表現與神相會的歡快之情,有時表現與神相別的悲痛與別後的哀思。從詩歌意境上看,頗有獨到之處。洪興祖《楚辭補注》《楚辭全譯》,黃壽祺、梅桐生合著,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楚辭今繹講錄》,姜亮夫著,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屈原賦今譯》,郭沫若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版《楚辭今注》,湯炳正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又在《離騷》中自云:「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屈原家系,出於楚王宗室。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類似的,還有昭氏和景氏,屈原曾任三閭大夫,據說就是掌管昭、屈、景三氏的事務。屈原是楚王的本家,當時叫作「公族」或「公室」,屈氏子孫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國都曾擔任過要職。屈原的父親叫伯庸。到了屈原這一代,屈氏為高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後來被秦國俘虜的大將屈匄(丐)。屈原出生於寅年,而且又是寅月寅日。《離騷》中說:「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第一次流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