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环境管理)认识和维护
我们的生存环境
水是人类维持生存一日不可缺少的物质,所以北京猿人找到周口河旁边阶地上
的洞穴为居所。在我国乃至世界其他方发现的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也大多分布在河
流两侧与湖泊四周。这种地方取水方便,而且其他动物常来聚集,植物也茂盛。以
渔猎、采撷为生的早期人类,容易在此获得食物。后来人类的居所能向远离河流的
地方转移,是因为人类懂得了打井挖泉、利用地下水。当饲养牲畜成为食物的主要
来源后,人们逐水草而居。时至今日我们还可见到,农村中的居民点,多是靠着井
泉分布,在沙漠中更是有水的地方才有人烟。
土壤是生长植物的基础,当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后,土壤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了。
“周原芜芜,堇荼如饴” 。是歧山下肥沃的土地把正在寻找定居地的周人留了下来
他们以此为基地,建立了取代殷商的大大王朝。这些肥沃的土地是渭河开拓出来的
河流带来泥沙和肥分淤积而成的土地,哺育了世界各地的古老文明(如黄河、尼罗
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利斯河等文明)。
地形对人类的活动有重要的影响。远古时代的人类常依山傍水而居,天然洞穴
便成为良好的住处。但在农耕社会,已经学会盖房的人类总是聚集在在土壤层发育
的低平地区,导致山区的经济发展往往不如平原。不过,适宜的活动空间还需要其
他环境条件配合。缺水的沙漠,地势也相当平坦,但是没有植物生长,对人就没有
意义。
动植物和人一样,依附着环境生长,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控制,而对人来说
它们又是重要的环境因素。动植物所能提供的食料的数量和质量,对人口的数量和
质量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以上这些因素,曾被综合起来概括称为地理环境 。今天我们看到,还应包括岩
石圈及地球深部物质运动产生的效应,以及来自宇宙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部落、民族的迁徙,王朝的更替,城市的兴衰
除了人类社会内在的原因之外,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的
作用。在中国历史的早期,由于中原地区的环境条件优于北方的大漠、西部的崇山
和南方卑湿之地,加上东边是难以跨越的大海,于是人口向此聚集,文化在此兴盛
中华由此得名,天朝上国的思想也由此生。中国始终以守成为本,少有扩张,而在
中国内部,则为逐鹿中原,长期战乱不休。这些历史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
种封闭的地理格局的影响。
出现在地中海东部以克里特岛为中心的米诺斯文化,比希腊文化还古老,曾盛
极一时。但在 3000 多年前突然消失,引起过许多神秘的推测,现已查明,原来是这
个地区的火山大爆发,导致其一蹶不振,迅速销声匿迹。我们还可以看到,从蒙古
高原出发的骑兵,居高临下,横扫中原,西向直抵东欧,但东边海峡一水之隔,马
蹄受阻,终未能涉足扶桑。以上事例,似出偶然,但如无环境的必然因素,亦无从
发生。
环境的影响,小至个人生活,大至国家发展,可谓无所不在。我国古代贤哲对
此早就有所认识。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总是先分析地理、资源形势。其后范睢
提出 “远交近攻”的政治谋略,更已具有地缘政治的意义。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认识
环境对人的影响,在我国出现得也很早。两千多年前以管仲的名义编成的《管子》
一书,便留有这方面的记录。当时已认识到土壤有不同的性质;地下水的水质和埋
藏深度等因素,对农作物的发育会产生影响,还据此对齐国平原地区的土地作了分
类,指出什么样的土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才合适。对城市建设也已能概括出: “凡
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用水足;下勿近水,而沟防
省。”管仲在公元前686 年到公元前 644 年间主持齐国的政务,是一位务实的政治
家,这部《管子》,是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著作。
《管子》中提出,要治理好国家,首先得了解国情,而国情中的一项内容,就
是 “水土之性” 。更是了不起的远见卓识。这里的水土,实已把来自水圈、岩石圈
和大气圈的环境因素都包括在内,而且最后着眼在水土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已
和现代环境科学的观念相近,奇怪的是这些科学的认识并未得到发展,而在管仲之
后 900 多年,由晋代郭璞(276-324)提出的 “风水”之说却盛行起来。这 “风水”
虽然含有风和水两个字,但并非去研究自然界的风和水,而是琢磨怎样埋葬先人的
遗体才能使后人富贵吉祥。
为什么科学在中国如此举步维艰,具有巫术色彩的风水术却能盛行?中国古代
的 “天人合一”理论,起了极大的误导作用。
天人合一如果解释为自然环境与人的和谐,这无疑是卓越的科学思想。可惜中
国古代的 “天人合一”不是这个意思,这里的天并不是简单地就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