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章 绪 论 一、地基及基础的概念 二、本学科的发展概况 三、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要求 一、地基及基础的概念 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均由其下的地层来承担。受建筑物影响的那一部分地层称为地基;建筑物向地基传递荷载的下部结构称为基础。 地基基础设计必须满足 的基本条件 建筑物的建造使地基中原有的应力状态发生变化,所以地基基础的设计必须满足: a.作用于地基的荷载不超过地基的承载能力(地基土的强度问题); b.控制基础沉降使之不超过允许值(地基土的变形问题)。 * 基 础 工 程 第一章 本课程的教材 高等学校推荐教材 地基及基础 (第三版)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土的物理性质及分类; 第3章 地基的应力和沉降; 第4章 土的抗剪强度; 第5章 土压力、地基承载力和土坡稳定性;第6章 地基勘察; 第7章 浅基础常规设计; 第8章 桩基础; 第9章 软弱土地基处理 建筑物 上部结构 基 础 地 基 基 础 上部结构 地 基 建筑物三部分示意图 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基础和 地基三部分,功能不同,研究方 法各异,但它们又是建筑物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彼此联系、相互制约。所以,科学的、理想的方法是将三部分统一起来进行设计计算。 依目前的理论水平,还很难做到这一点。尽管如此,我们在处理地基基础问题时,头脑里一定要有地基-基础-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整体概念,尽可能全面地加以考虑。 建筑物的地基和基础是建筑物 的根本,它们一旦出现问题,建筑 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必然受到影响。建筑物的事故,绝大多数都与地基和基础有关。 组成地层的土或岩石是自然界的产物。建筑物建造在地层上面,所以建筑物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是决定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先决条件。 研究土体的应力、变形、强度、 渗流及稳定性的一门力学分支学科 称为土力学。 土力学是本课程的理论基础。 土力学所要研究的两大基本问题是土体的变形和强度。 基础 浅基础 深基础 地基 天然地基 人工地基 二、本学科发展概况 作为工程技术,基础工程是一项古老的工艺。如前所述,只要建造建筑物,注定离不开地基和基础,因此,作为一项工程技术,基础工程的历史源远流长。但人们只能依赖于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能工巧匠的技艺更新来发展这项技术,囿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工程还未能提炼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 作为应用科学,基础工程 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作为本学科理论基础的土力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古典土力学和现代土力学两个阶段。 土力学 古典土力学 现代土力学 一个原理 两个理论 一个模型 三个理论 四个分支 (1923~1960) (1963~ ? ) 在土建、水利、桥隧、道路、 港口等有关工程中,以岩土体的 利用、改造与整治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技领域,因其区别于结构工程的特殊性和各专业岩土问题的共同性,已发展融合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专业——“岩土工程”。它的研究方法是由三种基本手段(数学模拟、物理模拟和原位观测)综合而成。 所谓岩土工程,即为土力学、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和岩体力学的结合。 三、本课程的特点和 学习要求 1.特点:本课程涉及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土力学等几个学科领域,内容广泛、综合性强。 2.学习要求:牢固掌握土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做到能够应用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结合有关建筑结构理论和施工知识,分析和解决地基基础问题。 童小东 南京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P.C.:210096 Tel:025-3792461(O),3791829(O), 025-3794969(H) E-mail:tongxiaodong@263.net 大量计算结果表明,最危险 滑弧两端距坡肩和坡脚各为0.1nH 处,且最危险滑弧中心在ab线的垂直平分线上。 1 n 0.1nH 0.1nH a b H 1.p135:第10行“…,则墙后 土体的应力状态不变。由此可以推导出主动和被动土压力计算公式。” 而如果挡土墙静止不动, 第5章 内容勘误 2.p137:公式(4-13)和(4-14) 中的K应为H。 3.p146:公式(4-30)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