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高纬区综合自然区划界线探讨  --兼议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doc

中国东北高纬区综合自然区划界线探讨  --兼议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东北高纬区综合自然区划界线探讨  --兼议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摘要:通过实地考察,讨论我国东北高纬区综合自然区划界线,以及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并对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的综合自然地理界线进行划分。   关键词:综合自然区划 大兴安岭 区划界线比较 宏观与微观分析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高度复杂的环境体系,具有不同量纲的自然综合体是在不同级别上构成这一体系的基本单位,它们是自然环境中的“相对均质体”。地理学家普遍认为自然综合体应具有基本相同的景观特征。综合自然区划的根本目的就是透过对自然环境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分析,找出这些相对均质体--即自然综合体。   但是,地球上,特别是陆地各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异质与同质,相似性与差异性一般而论总是交叉渐变,互为存在的前提;同时构成一个区域的自然要素又是十分复杂的。因此,我们找到的相对均质体只能是总体上或总和上的相对同一,这就是综合自然区划与部门自然区划的本质区别。也正是这一综合性原则决定了综合自然区划有更大的难度。   我国是世界上开展综合自然区划较早的国家之一,自本世纪50年代至今40余年,不仅在区划原则和方法研究上取得了进展,而且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全国区划方案。[(1.2)]笔者认为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仍未臻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界线也还需在修订中更趋合理。近年有机会从事大兴安岭北部区的环境考察,初识涉及该区的现有综合自然区划界线仍值得商榷,进而有必要回过头来对指导区划形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再探讨。受研究区域的局限,管中窥豹之见难免偏颇,谨不揣冒味就教于同行及有关专家。     1 研究区自然环境基本特征   本研究区位于47°N以北的中国东北高纬区,属于大兴安岭北段,自然地理结构独特。   1.1 地质特征 本区地质体地层以大面积出露的海西期黑云母花岗岩与侏罗纪火山岩和含煤的板--岩岩系相镶分布为特征,其中侏罗纪陆相岩系构成大兴安岭与伊勒呼里山的中轴,黑龙江上游谷地亦多此种岩性。构造以华夏系为主,纬向构造次之[(3)]。前者以雁翎式格局控制大兴安岭西坡岭谷分布,后者则主导了伊勒呼里山是东西走向,两者的斜接带上又新生有新华夏系构造,从而形成了大、小兴安岭北段的复杂地质结构,与大兴安岭中级构造系明显不同。   1.2 地貌特征 本区地貌以中小起伏的中、低山为主要类型,进入黑龙江河各转为带状丘陵和台地(第三级高阶地)。中山海拔一般为800-1000m,显示兴安夷平面的广泛存在。在500-600m高程还有布西夷平面的发育。河谷则相当宽广,一般为1~2km,河流蜿蜒曲折,又非深切河曲,表现出老年期特征。造成这种特殊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本区虽仍处于整体上升之中,全新世海面下降造成的深切“裂点”尚在黑河至名山间的小兴安岭中下段。另一原因即是现代冰缘过程导致的河谷拓宽机制,而在谷坡及分水岭处则形成大片石海。海西、布西两期夷平面所应具有的风化壳亦被破坏殆尽,故这两期夷平面悉被改造为寒冻剥蚀面,具有双重成因。在塔河、十八站一带海西期花岗岩风化壳保存较好,显现出较明显的气候地貌界线;同时延伊勒呼里山东南斜面至海拉尔河流域的大兴安岭,北部常见的冻胀丘、冰椎等强烈冰缘现象亦少见。根据本次1/100万地貌编图,上述为大兴安岭北段中低山冰缘地貌区的界线。   1.3 气候特征 温度和湿度的季节分异表明,本区仍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纬度偏高又兼山地叠加效应(纬度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辐合使本区成为中国的“寒极”,年均温约为-4C,最低-6.05C(洛古河),日极端最低气温-52.3C(漠河)。无霜期90-100天,≥10C的积温一般为1700C。年总辐射仅1300-1400kW·h/m[2],亦是全国最低地区之一[①a]。   低温导致冻土发育,是中国最典型的纬度地带性多年冰土区,连续永冻区(具岛状融区)覆盖了根河以北的大片山地,最大厚可达130m[②a]。冻--融镶嵌分布区则稍向南扩展到海拉尔河上游山地[(4)],但在伊勒呼里山两者界线颇近,此暗喻该段有突出的自然景观分野意义。   区内的年均降水量仅400mm左右,但蒸发较弱,仅410mm上下,使本区偏湿润[③a],多数人定为半湿润寒温带气候[(5)],而区外则为中温带。   1.4 植被特征 本区北部植被以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构成优势群落,是西伯利亚叶林的延续,属于泛北极植物区系。林下及河谷有耐寒的细叶杜鹃、笃斯越桔,多为环北极和北极成分。[(6)]。它们共同组成了“冰缘植被”类型,宽谷中则有罐丛沼泽,下覆一般厚<0.5m的泥炭层,C[14]年龄为940-2700/Y.B.P,说明发育历史较短。据现有资料,上述被称为“寒温带针叶林”植被是以伊勒呼里山和根河上游为界,东南侧则为“落叶阔叶林”带,两者界线明显[(7)]。后者向西侧的海拉尔河中游河谷

文档评论(0)

zzqk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