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我市工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发展阶段及特点
建市之前,荆门是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农业大县,其年提供商品粮长期居于全国前列,
农产品资源富集,农业比较优势明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
为农业”是我们工业战线上的一条重要原则。因此,“重农轻工,为农办工”的思想观念在
干部职工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由此导致新中国建立二十年后,荆门的工业基础仍然十分薄
弱,在整个荆州地区(1983 年前荆门属荆州地区管辖)13 个县市中,荆门是一个名副其名
的“农业头,工业尾”的县。回顾六十年的工业发展历程,我认为大体可分为初建、扩张、
壮大、衰退、复苏、跨跃等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我市工业初建阶段,时间从 1952 年至 1970 年初。这一时期为提供农业生产
工具。自 1952 年开始,先后创建了三个农具厂(后改名为荆门县一机、二机、三机),号
称是荆门工业之母,主要产品是镰刀、锄头、铁锹以及后来生产的钢犁和脱粒机,而后围绕
农业办工业又创建了一个砖瓦厂、一个棉织厂(沙洋)、两个印刷厂(荆门、沙洋)、三个
肥料厂(沙化、烟化、荆门磷肥厂)、四个白酒厂(荆门、沙洋、拾桥、盐池)、五个矿产
企业(仙居磺矿、麻城石膏矿、马河、洞沟、锅底坑煤矿)。这一阶段的工业特点很突出,
企业不计成本,不讲报酬,全力为农业生产服务。产品由相关农资销售部门实行统购统销,
没有开拓市场的概念,原燃材料由政府物资部门采购供应,资金由银行核定直拨,用电和税
收实行优惠政策。企业纯属一个生产单位,只需要保质保量完成政府计划部门下达的生产任
务。1957 年末,工业产值从建国初期的 200 万元达到 1000 万元,1967 年末,达到 3900 万
元,1969 年末,全县工业生产总值为 3800 万元(文革影响),仅占全县生产总值的 10%,
三次产业的比重为 74.8:13.8:11.4,从这个比重中可以看出农业在我市经济中所占的份
量。
第二阶段为我市工业扩张阶段,时间从 1970 年至 1985 年。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由于国
际形势的变化,中央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一大批军
工企业和国防企业相继往全国各地的山区迁移。此间中石化、宏图飞机制造厂、六 0 五研究
所、三三 0 水泥厂、热电厂、襄沙化工厂、东光电器厂、江北铸造厂等一批中省企业相继落
户荆门,为荆门由一个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市转变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应该说,荆门的今天能
够成为一个省辖的中等工业城市,与这批企业的到来,功不可没。在这批中省企业的带动和
影响下,70 年代至 80 年初,水泥厂、电石厂、电机厂、啤酒厂、果酒厂、钢铁厂、汽修厂、
米厂、面粉厂、油脂厂、白云傢具厂等一批县直企业及沙洋镇、城关镇少量集体企业相继建
设投产。1981 年国家批准荆门县、市分设,当时由于县直企业全部留县,新建立的荆门市
除原城关镇办企业移交到市里外,市里工业几乎是一张白纸,新上任的市委、市政府领导带
领全市人民艰苦奋战,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又筹建了化工厂(今天的天茂集团)、经编厂、
油毡厂、雨伞厂、皮鞋厂、氧气厂、针织厂、金属结构厂、一服装厂、二服装厂、日月星傢
俱厂等一批市属企业。此间一批乡镇企业也相继建成投产,其中当时较有影响的企业如荆玻、
洋丰、李市喷涂厂、李市麦芽厂、马良水泥厂、十里黄金港酒厂、团林千里香油脂厂等,市
农机局所属的沈集、后港、李市三个农机厂当时发展也不错。1983 年底,国家批准荆门市、
县合并,从荆州地区分离出来升格为省辖市,这为荆门工业的进一步扩张带来了千载难逢的
机迂。市、县合并后,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又建起了地毯厂、台布厂、化纤厂、油脂
厂、饲料厂、棉纺厂、织布厂、水泥厂(子陵)、结晶硅厂、墙地砖厂等一批企业,大办工
业的繁荣景象遍地在城区展现。“工业立市、工业兴市”的特点充分显示,中等城市的工业
框架基本搭起。1985 年底,全市实现工业产值 8.85 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 37%,三次产业
的比重为43.7:39.4:16.9。工业产值比重比 1969 年提高 27 个百分点,二产业在三次产
业中的比重提高 25.6 个百分点。
第三个阶段为我市骨干企业提升壮大阶段,时间 1986 年至 1995 年,即“七五”“八五”
时期。这一时期正是我国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
期。国家强调政企分开,把企业推向市场,实行“四自”,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
束、自我发展,政府主要是对企业进行市场引导和宏观指导,不再直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广州市萝岗区凤凰山隧道工程TJ-04合同段 路基高边坡施工“12.29”坍塌 较大事故调查报告.doc VIP
- 新解读《GB_T 18319 - 2019纺织品 光蓄热性能试验方法》最新解读.pptx VIP
- T∕CABEE 030-2022民用建筑直流配电设计标准.pdf VIP
- 高中政治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docx VIP
-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 第4课童年的音乐 白桦林好地方 课件(共22张PPT)(含音频+视频).pptx VIP
- 2025年中国方便粉丝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 畜牧养殖业项目融资方案.docx VIP
- 煤矿职业健康操作规程.pdf VIP
- 中建给排水设计控制要点技术指南(94页).pdf VIP
- 2025年青海省中考生物地理合卷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