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RC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楼层剪力传力机理研究.pdfVIP

框架-RC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楼层剪力传力机理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1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文摘要 摘 要 框架-核心筒结构广泛运用于高层建筑中。该结构体系中,核心筒作为主要抗 侧力构件在结构设计中常被考虑为直接承受绝大部分的水平力。但是,地震响应 通常是由结构的质量产生的,先按结构的质量分布进行分布,而结构的大部分质 量位于框架部分。因此,需要可靠的传力路径确保地震力传递给核心筒。 目前,国内外对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抗侧性能进行了较充分研究,但多集中于 结构的整体性能,框架与核心筒之间内力传递问题没有得到太多关注。本文针对 框架-RC 核心墙结构体系楼层剪力传力机理开展研究,采用了通用及专业有限元软 件,对现有结构及标准模型进行了弹性及弹塑性时程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①第二章针对某实际结构的整楼模型在地震下剪力传力机理进行了弹性分析 及概念分析,模型参数为楼板布置方式、底部连接方式、地震作用方向和楼层位 置等。采用通用设计软件 SAP2000 模拟得到了地震下剪力的传递方式并对此进行 了分析,结果表明框架与核心筒之间的楼层剪力主要由主梁轴力、楼板内力进行 传递。传力机理受地震参数影响较小,底部连接方式仅对较低楼层有影响。同时, 随楼层增高,楼板轴力传递的楼层剪力逐渐由楼板剪力承担。 ②第三章针对标准模型在多遇地震下剪力传力机理进行了研究,模型参数为 楼板厚度、剪力墙与钢梁连接方式等。采用专业设计软件 MSC.Marc 模拟得到了 结构自振周期、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基底剪力等整体指标,并对各楼层剪力传 递方式全过程包络状态及顶点位移最大时刻的瞬时状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 剪力传力机理受剪力墙与钢梁连接方式影响较大。同时,随楼层增高,楼板轴力 传递的楼层剪力逐渐由楼板剪力承担。楼板应力分布较规律,呈一定对称性。底 部和顶端的楼层剪力传递方式和其他楼层差别较大。 ③第四章针对楼板采用了分层壳单元的标准模型在罕遇地震下剪力传力机理 进行了研究,试验的主要参数为楼板厚度、剪力墙与钢梁连接方式等。通过 MSC.Marc 模拟得到了地震作用下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基底剪力等整体指标,并 对各楼层剪力传递方式的全过程包络状态和出现塑性铰时刻的瞬时状态进行研 究。结果表明,剪力传力机理受楼板厚度影响较大,同时,楼层对剪力传递方式 影响较小,楼板应力分布近似对称。底部和顶端的楼层剪力传递方式和其他楼层 差别较大。 关键词:框架-核心筒;楼层剪力;传力机理;弹塑性分析 I 英文摘要 Abstract Frame-core wall structure is widely used in high-rise buildings. In this structure system, the core wall is the main anti-lateral force member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which is often considered to bear most of the lareral force directly. However, seismic response is usually raised by the mass of the structure. Since most weight of the structure is located in the frame, a reliable force transfer path is required to ensure that the seismic force is transmitted to the core wall. At present, the lateral performance of frame-core wall structure is fully studied at home and abroad, but most of the researches focused on the over-al

文档评论(0)

136****658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55023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