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人教版小学语文渔歌子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准备诗词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自从我们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大家都积累了好多的古诗词,你能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背给大家听吗? (如学生背了词)这其中有一首在格式上与别的诗不同,它是——《》,它句子长短不一,我们叫它词(联系《忆江南》),今天老师和大家再来学习一首这样的词。(出示《渔歌子》) 二、初读,读顺词 1.出示《渔歌子》,请同学们自己先借助拼音把这首词读准、读通、读顺。 2.然后借助下面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3.检查初读效果:(1)指名读。(是否读通读准字音) (2)看了下面的的注释,你有什么收获。 三、再读,明诗意 1.你读出了这首词描写是哪个季节的景物?(春季,词里有桃花、白鹭??) 2.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3.生自主吟读,品味词意。 “西塞山前白鹭飞”, 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 1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寸不须归”,(风无形、无影,怎么会是“斜”的呢?)这应该是温柔的春风,它轻轻地吹着,把春雨给吹斜了,也只有细细的春雨才会被吹斜,所以说是“斜”风。(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4.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 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 5.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课件演示) (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不时俯头探望河中游鱼;山上,漫山遍野桃花盛开;山中,微风吹拂,桃花瓣飘零,随波逐流;山脚,烟波浩淼,游鱼蹦窜;岸边,烟波迷濛处,一位披蓑戴笠的钓徒正凝神专注地垂钓,他陶醉于眼前的空濛山色和柔美风光,竟怡然自乐,不想回家了。) 青山白鹭,桃花夹岸,鳜鱼肥美,碧波粼粼,山水相映,上下交辉,一幅多么宁静但又充满活力的水乡美景,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了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都浸在了一片朦胧的烟雨之中,如此情趣,真令使我们同学陶醉。走进这幅诗情浓郁的山水画幅,把那份清新可爱读出来。 四、精读,品词味 1.师;短短27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图。古人的语言的究竟有着怎样的凝炼与绝妙呢?老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词时,你能发现其中看似简单普通,却是作者别具匠心、反复斟酌推敲的词语吗? 2.品析“青、绿” “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浓厚鲜活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A, 词义不符;(举例说明) 2 B, 音律不和谐。(举例说明) 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学生自主探究。 (1) 有可能是渔人:A、趁着春水涨、鳜鱼肥,多打鱼,好养家,连斜风细雨都不顾。 B.从诗题《渔歌子》,这首好像应是渔歌,所以那人应是打鱼的渔人。 是一个勤劳的渔人,读这两句诗。 (2) 有可能是诗人。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