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构造地质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走滑盆地:在走滑变形过程中形成的盆地。
走滑作用:由扭应力或剪应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沿着某些构造边界或特定的构
造带发生走滑变形的构造作用。
走滑构造:走滑作用产生的各种构造变形组合。
走滑断层:指沿断层面走向一盘相对于另一盘作水平运动。
转换断层: Wilson(1965) 提出,指切穿岩石圈或地壳的走滑断层。
2、克拉通盆地:
3、变形:岩石受力后经受了位移而使其初始位置发生改变的过程, 变形结果是
形成褶皱、节理、断层及劈理等各种变形构造。
线应变:亦称垂直应变,指岩石变形后的相对伸长或缩短。
剪应变:变形前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变形后其夹角偏离直角的量ψ称角剪应
变,其正切称为剪应变。
泊松比:在弹性变形范围内,杆件的横向线应变与纵向线应变之比的绝对值为
一常数。
主应变:在主应变面上的线应变。
主应变面:三个相互垂直的面。
主应变轴:三个相互垂直的主应变方向。
均匀变形:变形物体内部各点的应变特征相同,即该物体经受了均匀变形。
4 、盆地:朱夏 (1965)在地质发展历史一定阶段的一定运动体制下形成发展的
沉降大地构造单元。 M。T。Halbouty (1979):
二、大题
(一)板块构造学说原理与发展
1、板块构造学说定义
阐述全球规模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的一种学说。 该学说由地幔对流、 海底扩张、
大陆漂移、岩石圈消减和大陆碰撞等几部分共同组成。地幔对流导致海底扩张,并
精选文库
从扩张中心(裂谷或大洋中脊)向两侧发展,产生新洋壳。后者的前沿向大陆岩石
圈下潜没,并被软流圈所吸收,称为岩石圈消减。海底扩张作用同时也推动与其相
连大陆的漂移,并且因其间大洋岩石圈的消亡而导致两侧大陆的碰撞和板块拼接。
(1)大陆漂移说
A、定义
最早是由德国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 A.Wegener)于 1910 年提出的。
魏格纳认为,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硅镁质洋底上。
地球上的所有大陆在古生代石炭纪以后曾联结成统一的大陆,称之为联合大陆或泛
大陆( Pangaea)。中生代开始,联合大陆裂解、分离,产生了大西洋和印度洋,分
离出的碎块逐渐漂移到目前所在位置。
B、支持大陆漂移的新证据
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吻合
地层古生物
地层、岩石和构造
古气候
地幔塑性层被地质学研究所确定
大陆上古地磁场的研究成果
应用近代技术重新拟合大西洋两岸
越来越多的地质与古生物资料提供了联合大陆裂解及其后各大陆漂移的证据,
使得大陆漂移成为不容置疑的实事,从而成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坚实基础。
(2 )地幔对流的假说
由英国地球物理学家霍姆斯( A. Holmes )于 1928 年为解释魏格纳的大陆漂移
而提出来的。后经美国地质学家赫斯( Hess,1962)和迪茨(Dietz ,1961)的努力
才使霍姆斯的“大陆被载在地幔对流传送带上移动”这一设想成为光辉的学说。
地幔对流作为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的最初模式认为,地幔对流与板块运动之间
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地幔对流从板块的扩张中心(洋中脊)上升,向两侧分流,逐
渐变冷,在板块的会聚边界(海沟)下成为下降流,在地幔较深处重新变热并返回
大洋中脊之下,开始又一次对流旋回。
-- 2
精选文库
(3 )海底扩张说
上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地质学家赫斯 (1962)和迪茨 (19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