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一课两上研修资料报告材料.docVIP

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一课两上研修资料报告材料.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学课例研修报告 :余晓丽 学校:双河镇庙坪九年制学校 执教者 余晓丽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时间 2015年11月 教学容 《渡送别》、 《登楼(其一)》 研究主题 《渡送别》、《登楼(其一)》一课两上 参与者 全校语文教师、“送教下乡”活动全体语文教师 教学设计 【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过程)式(方式)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 《渡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文;2.理解、赏析文中佳句,积累名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或用笔把诗词中的画面描述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词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3.理解并积累古诗词中的名句。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厚情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巧合的是故事发生时他跟大家同龄。跟大家分享一位14岁诗人与一位乡绅对对联的故事。(略) 这位聪颖机敏,才华出众的14岁诗人就是“诗仙”白! 二、知识 1.作者介绍: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人称“诗仙”。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学生介绍)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二十五岁第一次离开故乡出蜀至的旅游途中所作。 三、初读通意 1.听教师读,注意音准,划分节奏。 2.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 ⑴释题:从诗歌的标题来看,你能发现诗人侧重于写什么?(送别) ⑵既然是送别诗,那么究竟是谁要离开,要到哪里去?诗句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找出相关诗句,并体会诗意。 过渡:作者出蜀来到楚地,这段旅程中看到了怎样的景? 四、细读赏景 1.找出诗句中描写景的句子,并说说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提示:(1.找意象2.加修饰词3.连词成句) 2.炼字精妙之“随”。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五、再读悟情 1.齐读诗歌,读准情感。 2. 小结: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六、板书设计 《渡送别》 首联: 叙事 颔联、颈联: 写景 尾联: 抒情 七、过渡语:白的浓浓思乡之情叩击我们的心弦,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登楼(其一)》去感受诗人与义的思想情感。 《登楼(其一)》教学设计 一、资料 1.楼: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天下楼”盛誉的楼,以其宏伟的气魄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2.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简斋集》。 3.写作背景:靖康之难发生时,与义被贬在留,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二、初读诗歌,感知全诗 1.找诗眼:(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 2.悲从何处:诗眼,必定穿透于诗歌的每一个角落,那么就请同学们找找哪些地方能体现这“悲”? 概括: 景悲:夕阳,暮时,老木沧波 己悲:万里来由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国悲:北宋灭亡,国家动荡不安 3.明确感情基调:全诗的感情在于一个“悲”,明确了感情基调,诗歌的韵味也就轻易出来了。 三、再读诗歌,品悟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归纳: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过渡:今天学习的这两首诗,白借景传达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义借景感怀家国传达忧愁之感。我们能不能也借身边之景传达心的世界呢? 四、板书设计: 《登楼(其一)》 景悲 悲 几悲 国悲 五、课堂总结: 朱光潜先生曾说:“自从有了诗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东西”,希望正处于敏感多思、多愁善感的诗般年华的同学们,能通过诗歌,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高尚情趣的人,让自己的生活布满诗情画意。 教学实施 【运用教学实录或教学情景描述的方式,记录教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及变化。】 师:同学们,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

文档评论(0)

linlin9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