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汇总).ppt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汇总).ppt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鉴别 5月19日CT室阅片学习 ︵。︵ * 一、形成机制不同 1、硬膜外血肿(EDH) ? 形成机制 ? 颅骨骨折(90%)致脑膜中动脉(71%-80%)或前动脉破裂出血,少数者系静脉窦或静脉破裂所致。 ? 血液聚集在硬膜外间隙形成局限性血肿,一般不超过颅缝,但可越过中线。 注:脑膜中动脉是布于硬脑膜的一条主要动脉。颈外动脉的终末支。颈外动脉分出上颌动脉,上颌动脉在下颌颈深面至颞下窝,经翼内,外肌之间至翼腭窝.主要分支有脑膜中动脉,向上穿棘孔入颅腔,分前,后支,贴颅骨内面走行,分布于颅骨和硬脑膜. ︵。︵ * 2、硬膜下血肿(SDH) ? 形成机制 ? 减速性损伤,头颅在快速运动中受阻,发生在着力点对侧称为对冲伤,约半数合并脑实质的挫裂伤. ? 血液聚集在硬膜下间隙形成较广泛血肿,可覆盖整个大脑半球表 面、扩展至半球间裂沿大脑镰分布,但不能超越中线至对侧 60% 出血来源多为桥静脉或皮质小静脉。桥静脉是链接大脑浅静脉和静脉窦之间的纽带静脉,一般都是游离的。上矢状窦、额顶外侧面及内侧面的引流静脉,先是穿破软脑膜、蛛网膜,达到硬膜下,游离走形一段,这段游离的血管就是桥静脉。由桥静脉进入上矢状窦,由桥静脉进入硬脑膜静脉窦,再进入上矢状窦。 桥静脉出血以后,流至硬膜下腔后逐渐凝固,一周以后开始液化,血肿周围形成包膜。 ︵。︵ * ︵。︵ * 二、影像学表现不同 1、硬膜外血肿: 典型者为双凸透镜形,边缘整齐、锐利 密度均匀;少数者不均匀,系再出血、CSF进入或有气体影 急性期血肿 CT为高密度;MRI /T1为等信号,T2为低信号 亚急性/慢性期血肿 T1及T2均为高信号 ︵。︵ * ︵。︵ * 2、硬膜下血肿: 典型血肿为新月形,厚度较薄; 亦可为带状影 可因CSF进入或反复出血,致血肿密度不均匀 大量SDH可引起弥漫性占位效应,致灰、白质界面内移,中线结构对侧移位 ︵。︵ * ︵。︵ * CT鉴别诊断: 1、多成梭形;CT值50-70Hu; 2、内缘光滑锐利; 3、急性期质地较均一; 4、常有骨折; 5、中线结构移位较轻; 6、局限,不越过颅缝。 ︵。︵ * 三、临床特点对比: 硬膜外血肿:一般常有明显外伤病史,伴有颅骨骨折损伤血管而出血,尤其是动脉性出血,因此病程多为急性或亚急性,慢性极少,故伤后昏迷较深,持续时间较长。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改变和生命体征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呼吸、脉搏缓慢,血压升高。 同时,神经系统定位征一般较明显,如出现中枢性面瘫、失语、肢体瘫痪等,如不及时清除血肿,会出现脑部症状、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严重危及病者生命。 ︵。︵ * 硬膜下血肿的分类 : 1、急性期:3天以内; 2、亚急性期:4天—3周; 分类:早中晚三期 3、慢性期:3周以上。 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等。 年龄不同的硬膜下血肿病人,其临床表现可各有特点。青壮年由于血肿的压迫,使脑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引起脑水肿,产生颅高压症状。而老年患者,因脑萎缩颅内间隙相对增大,颅高压症状相对较轻。动脉硬化患者,容易出现神经及精神症状。 ︵。︵ * ︵。︵ ︵。︵

文档评论(0)

liuhan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