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脾胃系第七节 泻泄.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脾胃系第七节 泻泄 一、定义: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 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 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 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二、历史沿革 ( 一 ) 病名 1. 濡泄:因水湿阻于胃肠,脾虚不能制水所致的泄泻。 2. 飧泄:泻下完谷不化。 3. 注下:大便如水样向下倾注。 4. 大肠泄: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 5. 溏泄:指泻下清稀垢秽。 6. 骛泄:指泻五水粪相杂,色青黑如鸭粪。 7. 滑泄:久泻不禁谓之滑泄。 8. 《难经》五泄:指胃泄、脾泄、小肠泄、大肠泄、大瘕泄。 9. 大瘕泄: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 宋代以后统称为泄泻。 (二)治法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 · 泄泻》中提出了著名的 治泻九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泄泻 治疗学上的里程碑。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 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 · 泄泻》中提出久患 泄泻,“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故以甘 养胃,以酸制肝,创泄木安土之法。 三、病因病机 (一)、病因 1 .感受外邪 2 .饮食所伤 3 、情志失调 4 .病后体虚 5 .禀赋不足 病因病机 二、病机小结 基本 病机 变化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 , 肠道功能失司。 病位 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病理因素 与湿邪关系最大,但可夹寒、夹热、夹滞。 生理情况下: 1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 2 、大小肠司泌浊、传导 3 、肝主疏泄,调节脾运 4 、肾主命门之火,能暖脾助运,腐熟水谷 病理情况下:若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化, 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则发生泄泻。日久脾病及肾, 肾阳亏虚,脾失温煦,不能腐熟水谷,可成命门火衰之五更泄泻。 为什么说脾虚湿胜是泄泻发生 的关键? 答案: 因为脾主运化,为制水之脏,喜燥恶湿。而 泄泻的发生有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外因与湿邪关 系最大,湿邪侵入,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所谓 湿胜则濡泄 。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脾虚 失运,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 泄泻。所以说脾虚湿胜是泄泻发生的关键。 四、诊查要点 (一) 诊断依据 1 .以大便粪质稀溏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 或完谷不化 , 或粪如水 样, 大便次数增多,每日 3-5 次以至十数次以上。 2 .常兼有腹胀、腹痛、肠鸣、纳呆。 3 .起病或急或缓。暴泻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之物的 病史。迁延日久,时发时止者,常由外邪、饮食或情志 等因素诱发。 (二) 病证鉴别 1 、泄泻与痢疾 不 同 相 同 泄泻 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 溏,甚则如水样,或完 谷不化为主症。 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 粪质稀薄的病证 痢疾 腹痛、里急后重、便下 赤白脓血为特征。 2 .泄泻与霍乱 泄泻 大便稀溏,次数增多为特征,一般预后良好。 两 者 均 大 便 次 数 增 多。 霍乱 上吐下泻并作的,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 病时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 之食物,气味酸腐热臭,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水,或吐 下如米泔水;常伴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 津液耗伤,迅速消瘦,或发生转筋,腹中绞痛。若吐泻 剧烈,可致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 之危候。 (三)、相关检查 1 、粪便检查比较重要,显微镜下粪检包括观察血细胞数及 病原体;粪便培养可找出病原菌等。 2 、慢性泄泻可行结肠内窥镜、小肠镜检查; 3 、慢性腹泻可考虑做结肠钡剂灌肠及全消化道钡餐检查, 以明确病变部位 4 、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