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七课时代的脉搏.doc

第三单元 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七课时代的脉搏.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单元 灿烂的美术世界 美术与自我、社会 第七课 时代的脉搏 教学目标 认识美术与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美术作品反映或表现社会思潮、运动的不同方式和特点,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根据形式分析等方法来理解它们所反映的社会观念和风气。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着重从美术中探寻社会运动的痕迹与影响。这种影响可能表现在形式上,也可能表现在内容上,但其共同特征是有新的变化出现。引导学生注意到这种变化,促使他们产生兴趣,并主动寻找这种变化的原因。 教学基本思路 对美术的欣赏不能仅仅局限于外在形式的鉴别,还包括把握题材内容,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社会人文背景。只有感受到这些蕴藏在作品背后的东西,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才是全面的,对美术的发展变化才可能有深刻的认识。如果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也会从中得到更多的乐趣。 教法学法 由于本课教学内容涉及到许多作品形式之外的知识,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需要他们更多地借助以往的知识储备和日常经验。教学时通过示范,启发、引导学生逐渐调动他们各方面的知识,进而使他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自觉地寻找美术作品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三幅《门神》,比较分析: 1.门神是用来干什么的? 门神历来被中国人视为驱邪避秽的护佑者。 门神秦叔宝与尉迟恭:小说《西游记》里记载了秦琼变成门神的故事: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因延误行程致使地方干旱,人民无法维生, 犯了天条,玉皇上帝大怒,便派魏征在午时三刻监斩老龙。老龙于前一天恳求唐太宗为他说情,唐太宗满口答应。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征入朝,并把魏征留下来,同他下围棋。不料正值午时三刻,魏征打起了瞌睡,梦斩老龙。老龙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阴魂不散,天天到宫里来闹,闹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征知道皇上受惊,就派了秦琼、尉迟恭这两员大将,守在宫门保驾,果然,老龙就不敢来闹了。唐太宗体念他们夜晚守门辛苦,就叫画家画了两人之像贴在宫门口,结果照样管用。于是,此举也开始在民间流传,秦琼与尉迟恭便成了门神。 2、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许多人家里门上的门神不再是唐代的名将而是新四军、解放军的形象,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当外敌入侵时,中国抗日军人无疑成了中国百姓眼中的打鬼门神。 3.《抗战门神》与传统门神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传统年画与抗日战争时期年画的比较,非常深刻地说明了社会思潮在美术作品上留下的印记。传统年画最重要的功用是祛邪、祈福,大多色彩鲜艳,具有装饰性的美感;而1945年的抗战年画则寄托了人民对抗战胜利的渴望,手法上融入现代木刻技巧,以黑白为主。 点出本课主题“时代的脉搏”。 二、作品欣赏 将各个时期有关社会运动与社会思潮的美术作品放置在一起,从中便能较为简洁地勾勒出社会进程中文化发展的脉络。 讨论:以下几幅作品分别是什么时候的作品?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思潮? 1)《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南朝大墓中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描绘了悠游林下的隐士。 魏晋之际,有名士嵇康、阮籍等七人,崇尚自然,不拘礼法,常聚于竹林之中,人称“竹林七贤”。他们是当时人心目中理想的士人,不受任何约束,可以完全自由的表现自己。这幅大型砖印壁画是在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中出土的。它为两段,一段画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另一段画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每人身边都刻有姓名,两段各高80厘米,长240厘米,分别位于墓室两壁。画中的荣启期本为春秋时期的高士,隐逸之人。大概作画者考虑到两段壁画中的人数最好相当,所以就在七贤之外再加上前代的荣启期,这样八个人正好分成对等的两组。人物间以松、柳、槐、银杏、阔叶竹等隔开,由于每位人物都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中,整个画面不但显得明快醒目,而且隔而不断,气脉连贯,于统一之中又见变化。 2)《麦积山雕塑》 南朝汉族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北魏的孝文帝推行了一场汉化运动,用汉字,穿汉人服装,上层贵族学习汉族文人的气质,这立即反映在他们雕凿的佛像上。佛像穿着南朝汉人的宽大衣服,像南朝的士人一样清瘦。“秀骨清象,褒衣博带”,正是北朝学习南朝所带来的审美观点的形象概括。 3)《牡丹亭·还魂记》插图。 纵观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有的作品中很直接地可以看出社会思潮的变化,而有的作品则是间接地折射。 故事大意:南安郡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终日被父母拘束在闺阁、书房之中,一次偶然被丫环春香领去花园观赏春景,回来后梦见一位少年书生柳梦梅,自此便为相思所苦,以至伤情而亡。三年后,柳梦梅前往临安赴试,路经杜宅,杜丽娘的魂魄又与柳梦梅相会,杜丽娘因此得以再生,二人遂结为夫妇。但杜宝却竭力反对。后因杜丽娘一再坚持,柳梦梅又中了状元,加上皇帝亲自作主,杜宝才认可此桩婚事。 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木版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