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专题方案.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附件1 基孔肯雅热诊疗和诊疗方案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引发,经伊蚊传输,以发烧、皮疹及关节疼痛为关键特征急性传染病。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了基孔肯雅热流行,1956年分离到病毒。本病关键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域,多年在印度洋地域造成了大规模流行。 一、病原学 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Semliki forest(SF)抗原复合群。病毒直径约70nm,有包膜,含有3个结构蛋白(衣壳蛋白C、包膜蛋白E1和E2)和4个非结构蛋白(nsP1、nsP2、nsP3和nsP4)。CHIKV基因组为不分节段正链RNA,长度约为11~12 kb。病毒基因组编码次序为5’-NS1-NS2-NS3-NS4-C-E3-E2-E1-3 CHIKV可在Vero、C6/36、BHK-21和HeLa等细胞中繁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对血细胞如原代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等不敏感。CHIKV可感染非人灵长类、乳鼠等动物。 CHIKV对理化原因抵御力较弱,对酸、热、脂溶剂、去污剂、漂白粉、酚、70%酒精和甲醛敏感。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是CHIKV关键宿主。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关键传染源。 1. 患者:基孔肯雅热急性期患者是关键传染源。人患该病时,在发病后2~5天内可产生高滴度病毒血症,有较强传染性。 2.隐性感染者:是CHIKV关键传染源。 3.非人灵长类动物:在丛林型疫源地内,亦为本病关键传染源。已证实非洲绿猴、狒狒、红尾猴、黑猩猩、长臂猿、猕猴和蝙蝠可自然或试验感染CHIKV,并能产生病毒血症。 (二)传输路径。 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albopictus) 是本病关键传输媒介。关键经过感染病毒伊蚊叮咬而传输。试验室内可能经过气溶胶传输,现在尚无直接人传人报道。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CHIKV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表现为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 (四)流行特征。 1.地域分布:基孔肯雅热关键分布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域。在非洲关键流行国家为坦桑尼亚、南非、津巴布韦、扎伊尔、塞内加尔、安哥拉、尼日利亚、乌干达、罗得西亚、科摩罗、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马约特岛、塞舌尔及法属留尼旺岛等国家和地域。在亚洲有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20XX-20XX年本病在印度洋岛屿、印度和东南亚地域广泛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患病。 2.人群分布:任何年纪均可感染发病,但新老疫区有差异。在新疫区或输入性流行区,全部年纪组均可发病;在非洲和东南亚等长久流行地域,儿童发病较多。无性别、职业和种族差异。 3.季节分布:本病关键流行季节为夏、秋季,热带地域十二个月四季均可流行。季节分布关键和媒介活动相关。 4.输入性:凡有伊蚊存在地域,当伊蚊达成一定密度且自然条件适合时,如有CHIKV传入,就可能引发流行或暴发。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一)发病机制。 基孔肯雅热发病机制现在尚不清楚,多年来研究有以下见解。 1.病毒直接侵犯:人被感染CHIKV蚊子叮咬,约2天后即可发病。发病后第1~2天是高病毒血症期,第3~4天病毒载量下降,通常第5天消失。病毒经过其包膜上E1、E2蛋白和巨噬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室管壁膜细胞、小脑膜细胞等细胞上受体结合,然后经过网格蛋白(calthrin)介导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并在细胞内复制,造成细胞坏死和凋亡。 病毒还可经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流产或胎儿死亡。 动物试验证实病毒易侵犯新生小鼠中枢神经系统、肝、脾及结缔组织。 2.免疫机制:有研究发觉,患者病后2~6天血清中部分细胞因子浓度增高,如干扰素g诱导蛋白-10(CXCL-10)、白细胞介素-8(IL-8)、单核细胞化学趋化蛋白-1(MCP-1)和干扰素g诱导单核因子(MIG/CXCL9)等,而且以CXCL-10增高为主。患者血清中干扰素g、肿瘤坏死因子a及Th2细胞因子,如IL-1b、IL-6、IL-10和IL-12浓度保持在正常范围。在恢复期,CXCL-10和MCP-1浓度下降,因为CXCL-10功效是在细胞免疫反应中对Th1细胞起化学趋化作用,所以病情严重程度及进展可能和其浓度连续在高水平相关。另外,动物试验证实,干扰素a起着关键抗病毒作用。 (二)病理改变。 1.骨骼肌: 关键感染成纤维细胞,在肌外膜检测到大量病毒,肌束膜和肌内膜有少许病毒,而且肌外膜可见巨噬细胞浸润;在肌纤维基底层可见小单核细胞。在感染CHIKV新生小鼠中可见严重坏死性肌炎,表现为严重肌纤维坏死、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 2.关节:关节囊成纤维细胞可见病毒抗原。 3.

文档评论(0)

132****57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0432333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