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社会冷漠现象分析.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冷漠现象分析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2017 年 6 月 7 日, 法制日报报道河南驻马店一名年轻女子在夜间走斑马线过 马路 , 一辆小车将其撞倒并径直离开现场。 让人寒心的是 , 从被撞倒后直至遭到第 二辆车碾轧的 1 分钟内 ,10 余辆途经车辆和约 20 名经过的行人 , 无一人上前施 救。这让我想到了好几年前震惊全国的小岳岳事件, 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新闻充 斥着我们的眼球,相同的情形多次上演,是什么让这个社会变得如此冷漠? 在当今社会,由于社会压力,城市化加速,人们观念、信仰的转变等各种因 素,导致人们越发的漠然, 社会成员对社会问题及周围的人或事只要不涉及自身 的利益均持观望和听之任之的态度, 该问题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一系列严重 的社会后果我们不时总会看到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冷漠现象。 比如社会冷漠现象每 出现一次, 我们的心痛就加剧一次, 因为他们的冷漠, 让一个个正义与善良的火 种,黯然地熄灭。 社会冷漠心理也属于病态社会心理, 其危害主要有: 第一: 社会生活中的人 们彼此关系冷漠, 会造成传统美德的丧失, 社会上再难看见人们互帮互助、 和谐 一致的情景,社会退化成一个个单个体的原子个体; 第二,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 破坏社会治安, 扰乱社会秩序: 第三,有害民众身心健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第四, 降低了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 会造成社会解体的隐患, 社会联系缺少了把 人们团结起来的纽带,社会稳定无法维系。因此,冷漠已成为社会的“癌症” 。 但令人费解的是, 为何这一片片的冷漠、 一个个的围观、 一幕幕的惨剧仍在如此 匪夷所思、 让人心痛地不断上演着,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前社会以及人们的 越发冷漠呢? 从法制日报报道的新闻来看 , 肇事司机和车祸发生时现场周边的路人之残 忍、冷漠 , 的确令人发指 , 也令人感到彻骨的寒意。 但是 , 冷静下来再看 , 对于这种 群体性冷漠 , 也不宜过于放大解读。 实际上 , 群体性冷漠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心理学 因素。比如 ,1964 年, 美国纽约曾发生一起命案 : 一名女子在自家门口被人刺死 , 周围邻居至少有 38 人目睹了命案发生 , 却没有一个人见义勇为。 当时的媒体也慨 叹世风日下。但是 , 有些心理学家不相信这点 , 通过一系列实验揭示 , 施助行为与 精品文库 人口的密集度有关系 , 在一个人口密集的场所 , 人们往往会通过观察别人来判断 自己是否正确 , 这就导致了许多人在场时反应变慢 , 或者认为该做的事情别人会 去做 , 或者认为既然别人不做那么自己也就不必或者不能做。 因此, 面对年轻女子 被车撞倒 , 现场的许多人彼此观望 , 一时无人施加援手 , 固然反映了他们的道德麻 痹 , 但也与这种从众效应和责任分散效应有关。 悲剧后的社会心理学原因 (一)旁观者效应: 在社会心理学中,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 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 责任感就会很强, 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 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 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

文档评论(0)

171****918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