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式和满液式蒸发器的区别.pdf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干式和满液式蒸发器的优缺点 满液式壳管蒸发器在管内走水,制冷剂在管簇外面蒸发,所以传 热面基本上都与液体制冷剂接触。一般壳体内充注的制冷剂量约为筒 体有效容积的55%~65%,制冷剂液体吸热气化后经筒体顶部的液体 分离器,回入压缩机。 其优点是结构紧凑,操作管理方便,传热系数较高。其缺点是: ①制冷系统蒸发温度低于0℃时,管内水易冻结,破坏蒸发管; ②制冷剂充灌量大; ③受制冷剂液柱高度影响,筒体底部的蒸发温度偏高,会减小传热温 差; ④蒸发器筒体下部会积油,必须有可靠的回油措施,否则影响系统的 安全运行。 干式壳管式即非满液式蒸发器的制冷剂在管内流动,水在管簇外 流动。制冷剂流动通常有几个流程,由于制冷剂液体的逐渐气化,通 常越向上,其流程管数越多。为了增加水侧换热,在筒体传热管的外 侧设有若干个折流板,使水多次横掠管簇流动。 其优点是: ①润滑油随制冷剂进入压缩机,一般不存在积油问题 1/3 ②充灌的制冷剂少,一般只有满液式的 左右; ③t在0℃附近时,水不会冻结。0 但使用这种蒸发器必须注意: ①制冷剂有多个流程,在端盖转弯处如处理不好会产生积液,从而使 进入下一个流程的液体分配不均匀,影响传热效果; ②水侧存在泄漏问题,由于折流板外缘与壳体间一般有1~3mm间隙, mm 与传热管之间有2 左右的间隙,因而会引起水的泄漏。实践证明, 水的泄漏会引起水侧换热系数降低20%~30%,总的传热系数降低 5%~15%。 一种螺旋式油分离器在满液式螺杆冷水机组中的应用研究 -李进杨 回油的原因 由于润滑油沸点远高于制冷剂的,所以润滑油随制冷剂进入蒸发 器后不会同制冷剂一起蒸发,此时若不采取适当措施,润滑油势必在 蒸发器中越积越多,一方面在换热器的壁面上形成一层油膜,这样就 大大降低了传热效果和制冷效率;另一方面压缩机缺油,这对机组的 安全高效运行极为不利。因此,需要有合适的技术措施和控制程序处 理润滑油,否则不能保证满液式蒸发器传热性能,机组的安全运行也 会成问题。 油分离器 当螺杆式压缩机排出的高压气体和油的混合物进入油分离器时, 由于油分离器容积大,气体的流速突降,加上气体的流动方向改变, 依靠惯性作用使油分离沉降下来,大量的油聚集在分离器底部。这种 分离被称为一级分离。为了进一步提高分离精度,一般要进行二级分 离。一级分离后,利用特制的充填物,将细小的雾状油滴通过捕集作 用,使油滴聚集变大,在流经填充物时被进一步分离出来。有的高效 型油分离器还有三级分离:再通过一个组合过滤器进行分离。一级分 离的方式主要有:降速式分离、撞击式分离、离心式分离或以上几种 组合式分离;二级分离的方式主要有:金属丝滤网分离、玻璃纤维分 离、聚酯纤维分离、微孔陶瓷分离等。从油分离器的结构形式上分, 有压缩机内置油分离器、外置卧式油分离器、外置立式油分离器、冷 凝器内置式油分离器。虽然结构各异,但分离都是以上一种或多种分 离方式的组合。 冷水机组的回油技术研究、张为民 1、取油位置 在冷水机组运行时,虽然蒸发器内部制冷剂始终处于剧烈沸腾状态, 但由于液态制冷剂汽化后都要向上升,因此蒸发器筒体内的气液混合 物的整体运动趋势都是向上的。随着制冷剂汽化后被吸回压缩机,而 润滑油的密度小于液态制冷剂 (如R22和R134a等)的密度,润滑油会 在蒸发器内形成下稀上浓的浓度差异。不同的是,R22之类的制冷剂 在较低温度下因与矿物润滑油互溶性较差而在靠近液面上部形成较 明显的富油区,并且R22蒸发器中的富油区不但在机组不运行或机组 停止时存在,就是在冷水机组运行过程中也是存在的;而R134a之类 的制冷剂由于与酯类润滑油在低温下的互溶性良好而无法形成明显 的富油区,只能自下而上形成大致均匀的浓度差,并且各点的润滑油 浓度在停机一段时间后就趋于平衡。为了能取到浓度尽量高的润滑 油,并适当考虑液位的波动,对于R22和R134a冷水机组,蒸发器取油 口的位置均设置于实际液面下150mm左右是比较合适的。有人曾做过 将取油口设在液面下200mm以下的试验,结果不是很理想,主要问题 是排气温度降低较多,很明显是回油携带的制冷剂量过多所致。而回 油孔的位置如果偏高,可能导致冷水机组部分负荷时无法回油。 1.3

文档评论(0)

159****12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