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的历史故事.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字经的历史故事 导语: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 》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 艺术瑕疵, 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 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 来欣赏三字经的历史故事 吧。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三字经的历史故事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 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 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 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 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 ”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 说:“学到一半就停下, 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 还有什么用 ! ” 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三字经的历史故事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 ; 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三字经的历史故事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 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 ; 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 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 1 / 7 之人。 三字经的历史故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这里涉及到两个故事,第一个是孟子的母亲,所谓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大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孟子小的时候, 孟母靠织布养家供孟子上学, 但是孟子贪玩不爱学习, 孟母一开 始认为是邻家小朋友带坏了孟子, 就搬家了。搬了新地方, 孟子仍然贪玩不爱学 习,孟母继续搬。孟子仍然不改,孟母再搬家。可是,贪玩是小朋友的天性,已 经搬了三次家了, 孟子仍然不爱学习, 孟母认为不是邻居影响了孟子, 而是孟子 自己不爱学习。 于是就”断机杼“, 杼这个字是指织布机上的梭子, 没有梭子就 无法织布。孟母用这种方式告诉孟子,我在织布供你上学,你若不上学,我还织 什么布?孟子恍然大悟,认真求学,终成一代大儒! 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十国后晋时期的人,家住今天天津蓟县。古代称蓟州渔阳。古时属于燕国,地处燕山,所以称他窦燕山。他出生富贵之家,但为富不仁,坑蒙拐骗,昧良心做事,很缺德。 30 多岁了都没有一个子女,窦燕山很着急啊,突然一天做梦,梦见了父亲,父亲托梦说:”你干的坏事太多,所以没有子女,要尽快行善积德,痛改前非,才能改过呈祥“。从此,窦禹钧开始天天做好事,就像换了一个人,铺桥修路,接济贫寒,还帮没钱的孩子出学费让他们读书,大积阴德。不久妻子,连生五子,窦禹钧就把全部的精力用来培养五个儿子,结果五个儿子都先后登科及第,长子、次子、四子都中进士入翰林,三子 五子也在朝做官。这就是 quot; 五子登科“的来历!三字经的历史故事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这几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尤其是第一句,当父亲的要注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只是给小孩子吃穿不愁, 却不好好教育,就是父亲的过错,除了要养小孩子,还要教育小孩子。如果,老师管教不严,就是老师懒惰。在家听父母,在校听老师,所谓师傅,源于”师父“,古代拜师之后,就以师为父。逐出师门,就跟断绝父子关系一样,被视为奇耻大辱!现如今,小孩子还有敢打骂老师的,在古代就等同于打骂自己的父亲!!!! 三字经的历史故事 2 / 7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这里又有两个典故, 首先是东汉黄香, 是现在湖北省云梦附近的人。 东汉和帝时的官员,他 9 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他很孝顺,怕冬天太冷冻着父亲,就帮父亲暖被窝。他的事迹被太守知道了, 12 岁就被太守招去做官。事迹被传播到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最后官至尚书令,子、孙皆是朝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6****68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