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精品资料.pdf

古代汉语——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精品资料.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十课 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 需要掌握教材中所举的例子。 例: 下列句中,不属于互文这一表达方式的一句是( )。 A. 秦时明月汉时关。 B. 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 C.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D.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一、婉曲 中国古代社会重礼仪,讲修身, 尤其在专制的王权制度下,说话不便、 不宜或愿过于直 白,时常用迂曲的表达来陈述己意。 二、互文 互文,又叫“互辞” “互言”,一般是指前后文句或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参互见义。 三、变文 变文,是指有变化地使用同义词,以避免用词的重复啰嗦、单调乏味。 四、连类而及 连类而及:也省称为“连及” ,清代俞樾称为两事连类而并称例(见《古书疑义举例》 卷一之七) ,是指两事物同类或相关,行文取用一事物时,将另一事物也连带提出,连带提 及的事物在文中并无实际表达作用,这种辞例,就称为连类而及。 五、用曲 所谓典故,是指旧典故实为后代袭用而具有典面之外的内在涵义的典例故实。 《古书疑义举例》三则 一字误为二字例 《礼记?缁衣》篇 : “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恭以莅之,则民有孙心。 ”惠氏栋《九经古 义》谓: “孙心”当作“愻” 。《说文》:“愻,顺也。 《书》云: ‘五品不愻’”今文《尚书》作 “训”,古文《上书》作“愻” ,今孔氏本作“孙” ,卫包又改作“逊” ,古字亡矣, 《缁衣》 犹存古字耳。 1. 《古书疑义举例》是一部古书校读的名著,作者为清代俞樾。 2. 《礼记?缁衣》这里为小戴《礼记》四十九篇本。 《缁衣》为第三十三篇。 3.信:诚信。倍:背叛。 4.莅:临,到,后作“莅” 。 6.当作:校勘学术语,用来指出文献中误字的正字。 7.书: 《尚书》。 《尚书?多方》篇: “我有周惟其大介赉尔。 ”按:枚氏因“大介”连文,而以“大大赐 汝”释之,不词甚矣。 《说文?大部》 “ 大也。从大,介声 。读若盖。”凡经传训大之介,皆 其叚字也。此经疑用本字。其文曰: “我有周惟其 赉尔。”“ 赉”,即“大赉”也。后人罕见 “ ”字,遂误分为“大介”二字。 《国语?晋语》:“吾观晋公子,贤人也。 其从者, 皆国相也。 以相一人, 必得晋国。 ”按: 僖二十三年《左转》曰: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 ”疑此 文“一人”二字乃“夫”字之误。 “以相”绝句,即《左传》所谓“若以相”也。 “夫必得晋 国”绝句,即《左传》所谓“夫子必反其国”也。 “夫”者指目其人之辞,说详襄二十三年 《左传正义》。今误作“一人”二字,义不可通矣。 2.犹:副词,用于动词之前,表示既成事实的持续,可译作“还” 。古字:古本文字, 即反映版本原貌的文字。 3.有:词头,用于名词前,无实义,可不译。赉:赐予。 4.连文:指两字相连成义的情况。 5.不词:不成词义,也就是平时口语和书面语中都没有这种说法。 7.介,本义为身披铠甲的人,由这个意义可引申出疆界等义,但不能引申出大义, 。 11.皆足以相国:都可以成为国相。 1.绝句 :就是句子在这里点断。 《国语》的“以相”就相当于《左传》所说“若以相” ,因 此,句读的时候,要在“相”字后断句。 2. 《国语》的“夫必得晋国”就相当于《左传》所说的“夫子必反其国” ,因此,要在 “夫必得其国”这里断句。 3. “夫”者指目其人之辞: “夫”是用来指称特定人的词。 4.今误作“

文档评论(0)

ey87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