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原料及工艺流程介绍.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 . 生产工艺流程 预榨浸提工厂工艺流程 葵 花 籽 净 化 处 理 炒锅 溶剂浸提 过 滤 器 粗 制 油 储 仓 葵 花 粕 仓 库 葵 花 粕 冷 却 器 溶 剂 脱 除 器 葵 花 籽 仓 库 溶剂分离塔 压辊 轧辊 压辊 全脂豆粕 Full Fat Soybean ( FFS ) 一、 原料概述: 也称为膨化大豆,是大豆经粉碎、调质后进入 膨化机揉搓、挤压,瞬间释放所制得的产品。 一 . 生产工艺流程 大豆 清理筛选 粉碎 膨化 ( 干法 . 湿法 ) 全脂豆粕 三、一般营养成分: M% CP% FAT% FIB% ASH% UA 6 -- 10 34 -- 37 16.0 – 20.0 4.0 – 5.0 4.0 – 5.0 0.05 ≤ 0.05 四、感观 / 物理性状: 1 、颜色:本品为淡黄色,油亮。色泽要新鲜一致。颜色浅,可能 产品过生;颜色深,可能加热过度。 2 、味道:具有很浓的豆香味,无异味。本品应无酸味、无焦味及 其它异味异嗅。 3 、感观性状:粉状,无霉变、无结块、无酸败、无发酵。 五、营养特点与利用: 1 、营养特点: A 全脂豆粕具有高能高蛋白的特性,当饲用谷物和液 态油成本较高时,它更是配制高能高蛋白饲粮的最佳 植物性蛋白质饲料。 B 因全脂豆粕在使用前已进行了适度的热处理,降低 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尿素酶等抗营养因子的活性, 提高了其利用率。 C 全脂豆粕所含脂肪的热能比牛油、猪油高,且都属 于不饱和的必需脂肪酸。使用全脂豆粕于饲料中,可 使颗粒料得到较佳的粒料品质。 D 全脂豆粕在膨化过程中,其物理、化学组成和性质 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代谢能及蛋白质和脂肪 的消化率明显提高。 2 、利用: 全脂豆粕是良好的蛋白质及脂肪来源,凡添加油脂的日粮 中,均可使用全脂豆粕取代豆粕及油脂。 A 鸡:全脂豆粕对肉鸡、火鸡、蛋鸡均有良好的饲料效果。 全脂豆粕因比重低,用于粉状肉鸡饲料中宜在 10% 以下,否则 影响采食量,造成增重的降低,而在颗粒料中可应用较高的 比例。蛋鸡饲料中能完全取代大豆粕,可提高蛋重,并明显 改变蛋黄中脂肪酸组成,显著提高亚麻酸及亚油酸含量,并 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全脂豆粕对肉鸡体内脂肪组成亦有同 样影响,并使畜禽产品有益于人类健康。 B 猪:全脂豆粕用于仔猪料,可供给能量、蛋白质及不饱和 脂肪酸的需要。可提高生长育肥猪的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在 不造成热能过高的前提下,可尽量使用,但用量太高会造成 软脂现象,影响朣体品质。 C 反刍动物:牛对全脂豆粕的利用无任何顾虑,适口 性高于生大豆,如欲减少反刍动物胃中微生物对蛋白 质的分解作用,以提高过瘤胃蛋白的量时,可对大豆 进行较高的加热处理。 D 水产动物:在鱼饲料中脂肪含量高,且多属于不饱 和脂肪酸,可得到良好效果,并降低成本。 六、注意事项: 1 、全脂豆粕中脂肪含量高,且多属于不饱和脂肪酸, 故应注意脂肪变质问题。脂肪劣变后降低适口性,且 造成腹泻。 2 、加热程度控制得当与否对蛋白质利用率影响很大, 温度越高,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越低,但蛋白质品 质越差。另,水分含量也影响产品日后的保存性。 小麦( Wheat ) ( 1 ) 定义:干燥的小麦种子,禾本科 Gramineae, 小麦属 Triticum L., 一年生或越年生 草本植物。 ( 2 ) 物理特性:小麦粒为椭圆形,籽粒为颖果,黄白色到黄褐色,顶端不尖锐并具毛 簇,其腹面有沟,称腹沟,腹沟深浅与出粉率有关,长 6-8mm ,贯穿麦粒。 ( 3 ) 分布:小麦适应性强,分布广,用途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总面积、 总产量及总贸易额均居粮食作物的第一位,有 1/3 以上人口以小麦为主要食粮。在 中国,小麦的地位仅次于水稻。小麦属中有 20 多个种,栽培最广泛的是普通小麦 T.aestivum(L.)Thell, 占小麦总面积近 90% ;其次为硬粒小麦 T.durum Desf., 约占小 麦总面积的 10% ;其它栽培种仅有零星种植。中国主要种植普通小麦。全世界自北欧 至阿根廷南部,从低于海平面 150m 的中国吐鲁番盆地到海拔 4100m 的中国西藏高原, 都有小麦种植。主产区在北半球的 30 ° N-60 ° N 之间的温带地区,南半球的 25 ° S-40 ° S 之间的温带也有一定的种植面积;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小麦面积约占世界小麦总面 积的 90% ,主要分布在海拔 3000m 以下的地方。冬小麦秋冬播种,次年夏季收获,面 积约占 3/4 ,分布广泛;春小麦春季播种,当年夏、秋季收获,面积约占 1/4 ,多分 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世界小麦种植面积约为 2.3 亿公顷,总产

文档评论(0)

wangyue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