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 铃》教案 《雨霖铃》词牌的来 历:这首词调名《雨霖 铃》,就是取唐 时旧曲翻制。据《明皇 杂录》云,安史之乱 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 栈道雨中 闻铃音,起悼念 杨贵妃之思, “采其声为《雨霖铃》曲 ”。下面就是小 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 语文柳永《雨霖 铃》教案,希望 对你有帮助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 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 读中体味《雨霖 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 3、深刻体会《雨霖 铃》的情景交融的 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 过程中提高学生的 审美情趣 ;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 赏词的基本步 骤和方法 ;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 鉴赏词 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 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 读中品味 这首词的意境 ; 2、引导学生体味 这首词情景交融的 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 词作内容的基 础上把握 诵读技巧 ;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雨霖 铃》 MTV; 朗读 flash 。 教学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词可以分 为 (豪放派和婉 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 ( 苏轼、辛弃疾 )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 ( 柳永、李清照 )。 传说苏轼 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 “我词 何如柳七 ( 柳永 )? ”这 个人回答: “柳郎中 词,只合十七八女郎, 执红 牙板,歌 ‘杨柳岸 晓风 残月 ’。学士 词,须关西大 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 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 与之一争高下的 “杨 柳岸晓风残月 ”出自 (《雨霖 铃》 )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 二、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 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 时到汴京 应试,由于擅 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 们填词作曲,表 现了一种浪子作 风。当 时有人在仁宗面前 举荐他,仁 宗批了四个字 说: “且去填 词 ”。柳永在受了 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 态度,自称 “奉旨填 词柳三变”,在汴京 ( 即开封 ) ,苏州,杭州等都市 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 ”逐 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 进士,在浙江的桐 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 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 门。 他精通音律, 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 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 词,这首词调名《雨霖 铃》,就是取唐 时旧曲翻制。安史之乱 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 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 杨贵妃之思, “采其声 为《雨霖 铃》曲 ”。所以 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 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 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 侧的离情。此 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 时与一位恋人的惜 别之作。 三、整体感知: 1、范读《雨霖 铃》。 (让学生感受 词的感情基 调。) 师:能感受到 这首诗的感情基 调吗 ? 生:能。哀婉、悲 伤、凄清。 ( 板书) 2、指导诵读 。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 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 读准字音 ;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 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 读法, 要短促而清晰 ;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 节奏。 最重要的要 读出感情, 刚才大家已 经感受到了, 现在就试读 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 读 —— 指明学生朗 读 —— 学生齐读。 3、疏通 词句: (注释中有的不在 讲解之列。 ) 寒蝉:初秋乍寒 时的蝉,偶尚自 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 则噤。 烟波:烟 雾弥漫水波 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 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 (行“行重行行 ”)。 应是:即便是。 四、布置作 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柳永的 诗歌进一步赏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鉴赏: 学生自读,思考:从 时间角度看, 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 (板书) 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 实相济。(板书) 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 语,哪些是情 语 ?哪些是情景和 说?词中哪些是 实写 ?哪些是虚 写? 上片: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 ?是情 ?是景 ? 生:写景。 明确:对。写 别时景。点明了季 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 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 ?(长亭)时间呢?(晚上 )季节(秋季 ) 提到秋季会有怎 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 萧瑟 ;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 骤雨滂沱之后, 继之以寒蝉凄切: 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 —— 凄凉。加之

文档评论(0)

182****22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