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C课件:23_ Structural Chemistry_5 (2h).ppt

大学化学C课件:23_ Structural Chemistry_5 (2h).ppt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配位化合物的一些应用 如 在NaCN溶液中,使Au被氧化形成[Au(CN)2]-而溶解,然后用Zn粉置换出Au。 提取贵金属 配位催化——在有机合成中,利用配位反应产生催化作用。即反应分子先与催化剂活性中心配合,然后在配位界内进行反应。 在生物体内配合物也起着重要作用。如叶绿素就是含镁的配合物,它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催化剂。 金属与金属键[略] 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 分子间作用力 键与分子的极性 氢键 化学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 共价键的极性:成键的两个原子电负性不同而产生。电负性高的原子会把共享电子对“拉”向它那一方,使得电荷不均匀分布而形成一组偶极,这样的键就是极性键。 键的极性程度可以用两个原子电负性之差来衡量。差值在0.4到1.9之间的是典型的极性共价键。两个原子完全相同时原子间成非极性键。如差值超过1.9则形成离子键。 分子的极性:取决于分子内各键的极性以及它们的排列方式。极性共价分子内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 在大多数情况下,极性分子中含有极性键,非极性分子中含有非极性键。但非极性分子也可以全部由极性键构成。只要分子高度对称,各个极性键的正、负电荷中心就都集中在了分子的几何中心上,这样便消去了分子的极性。 分子极性的量度:偶极矩 彼得·德拜(Peter Joseph William Debye, 1884-1966),荷兰物理学家与物理化学家,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912年改进了爱因斯坦的固体比热容公式,引进了德拜温度ΘD的概念。同年提出了偶极矩的概念用于量度分子的极性。 偶极矩m:正、负电荷中心间的距离r和电荷中心所带电量q的乘积,即 m=r×q 偶极矩m是一个矢量,方向规定为从正电荷中心指向负电荷中心。偶极矩的单位是D(德拜或库仑·米),分子的偶极矩越大,表示分子的极性越大。偶极矩为零则为非极性分子。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力是指存在于分子与分子之间的一种较弱的作用力,其作用范围很小,作用的力度也比化学键小1-2个数量级。分子间力又称为范德华力。 气体分子能凝聚成液体或固体,主要就是靠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是影响物质熔点、沸点和溶解度等物理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分子间力主要有三种:(1) 取向力 (2)诱导力 (3)色散力 取向/定向力 Orientation Force 取向力发生在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极性分子具有固有偶极。当两个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使极性分子按一定方向排列。这种由于静电引力而使分子按一定方向排列,互相吸引,称为取向力。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不会完全定向地排列成行。 取向力与分子偶极矩的平方成正比,与热力学温度成反比,与分子间距离的七次方成反比。 分子的变形极化 非极性分子被置于电场中时,分子中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将被吸引向电场的负极一侧,而电子云则会被吸引向电场的正极一侧,其结果是原子核与电子云发生相对位移,造成分子的外形发生变化,使原来重合的正、负电荷中心彼此分离,而使分子出现偶极,这种偶极称为诱导偶极。 ± + - - E + - E + + - 诱导力 Induction Force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靠近时,极性分子的偶极使会非极性分子变形,使正负电荷重心发生位移,产生诱导偶极。由于诱导偶极而产生的吸引力,称诱导力。 分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电子云变形的现象称为极化。分子中电子数越多,分子变形性也越大。 色散力 Dispersion Force 由于电子的运动和原子核的振动,在某一瞬间,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会发生相对位移,从而产生“瞬间偶极”,两个分子可以靠瞬间偶极相互吸引在一起,由于“瞬间偶极”产生的力称为色散力。 色散力和相互作用的分子变形性有关,分子变形性越大,色散力越大;色散力和分子间距的7次方成反比。 三种分子间力比较 分子类型 分子间力种类 非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 色散力 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 色散力、诱导力 极性分子-极性分子 色散力、诱导力、取向力 取向力:分子的偶极矩越大, 取向力越强。温度越高,取向力越弱。 诱导力:极性分子的偶极矩越大,非极性分子的变形性越大,诱导力越强。 色散力:分子的变形性越大, 色散力越强。 分子之间力(范德华力)总结 范德华力是永远存在于分子或原子间的作用力。 它是吸引力,其作用能相当小,只有几到几十个kJ· mol-1,比化学键键能小1~2个数量级。 范德华力一般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范德华力是近程力,作用范围只有几十个pm。 范德华力有三种,其中色散力存在于任何分子之间,除强极性分子外,对大多数分子来说,色散力是最主要的。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分子间力的分配(kJ· mo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学习让人进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无价!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