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写意——写意的文化(一
原文地址:关于写意——写意的文化(一)作者:老墨尚黑
关于写意
写意的文化(一)
1·任情恣意的写意
书法是写意的,书法具有写意精神,书法是以写意精神而建构,并必以写意之法而表现之。
书法之于传统文人,即是对书写方法的约定,也是整体文化在书写、以及书写过程中的凝聚,更是书写者个人性情、心性的修炼。古之为文者,大抵都有良好的书法修养,而古之以文而得名者,今人也常常以书法家视之。
汉字是象形的,这为从单纯的工具性文字转化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先决条件。当然还有一个必须的条件——书写工具与材料。
但仅有这样的先决条件显然是不够的,否则我们无法解释这个象形文字何以演化成书法,而不是演化为单纯的美术字。中国传统哲学思辨方式的存在,是书写成为书法的必备条件。
蔡邕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在其所著《笔赋》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书乾坤之阴阳,赞三皇之洪勋;叙五帝之休德,扬荡荡之典文;纪三王之功伐兮,表八百之肆勤;传六经而辍百氏兮,建皇极而序彝伦;综人事于晻昧兮,赞幽冥于明神”。上述文字,如果不能以“读书得间”的方式、不能以感悟的方式进行阅读,而仅是以字面之意、以对物质理解的方式直向而求其解,蔡邕所描述的书法概念,实在是太沉重、太笨拙、太郑重其事、也太累了,书法也无以承其重。蔡邕这段文字的阅读,当以“以意逆志”、“读书得间”之法而为之,若如此,读者心中的书法,便有了清凉而恢弘的感受。这个清凉得之于“阴、阳”间,得之于“晻、昧”间,得之于“幽冥与明神”之间,恢弘则得之于“三皇之洪勋”、“五帝之休德”、“荡荡之典文”、“三王之功伐”,以及“彝伦”之建立。
这个清凉而又恢弘的气象,便是蔡邕所理解与认同的书法精神。
清凉而又恢弘的气象,是书法的精神,这个精神是蔡邕的,也可以是后来学书者的,但一定不是书法唯一的精神所在。
重要的是蔡邕所表述的书法精神得之于自然——“书乾坤之阴阳”;亦复得之于人文——“赞三皇之洪勋”。
孙过庭曾任右胄曹参军,后人却以其书法之名而得以识君。在其所著《书谱》中说:“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
篆、隶、草、章,各有其不同的书法精神,但在孙过庭看来所有的一切,不过都是为了“达性情,形哀乐”。
在书法的演化过程中,书体随时间的延伸而演化,因而有了“婉而通”的篆书,“精而密”的隶书,“流而畅”的草书,“检而便”的章书。书体的演化,延伸出书法精神的变化。
在书法的演化过程中,书法的精神属性,必受到时代所属的审美观念的影响,反之书法精神也必影响其时代的审美观。所谓晋人尚“意”、而宋人崇“韵”,其既是对时代审美观的表述,也是时代对书法精神的约定,同时还是书法对其时代审美观的影响。清末的刘煕载在《艺概·书概》中说:“秦碑力劲,汉碑气厚,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即是此意。
孙过庭所表述的书法精神,辨之于“书体”;别之于时代。
苏轼在《论唐氏六家书》中有如下语:“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褚河南书,清远萧散。······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智永和尚、欧阳询、褚遂良、张旭、柳公泉,皆是自成一格的书法大家。所谓书法大家,当是对书法的内在精神有着独特理解、表达,并成为时代文化精神的倡导者。
苏东坡所表述的书法精神,以书者“体”之差,而建书之“体”。
书法的精神,因书体之变而变;因时代风尚之变而变;复又因个人风骨之各异而不同。
然而,这个变之又变的书法,却有一个不变的约定,这个不变的约定来自传统文化,即是所谓“持经达变”的“持经”,这个把“持”住而不变的“经”,就是孙过庭所说的“达性情,形哀乐”。
书法的变之又变,不过是通达的变通,变通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更好的“达性情,形哀乐”。这个放达于性情,描述于哀乐的书法,其放达于性情即是“写”——宣泄,而其形于哀乐则是对“意”——情态的表述。
实际上“达性情,形哀乐”,并非是对书法审美与建构方法的特指,而是传统文化整体建构的依据与表达方式。
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说:“往日,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在韩愈看来,张旭的情感,是一任书法而发之的,张旭的所见所闻也以书法而表达之,这是对“达性情,形哀乐”书法精神的另一种表述。在韩愈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