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金属工艺创新设计 传统金属工艺的发展 景泰蓝历史由来.docVIP

传统金属工艺创新设计 传统金属工艺的发展 景泰蓝历史由来.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3 名目:景泰蓝制作技艺 2006年5月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北京市崇文区 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 编号:Ⅷ-43 命名国家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钱美华 女 1927年生人 景泰蓝制作技艺 北京市崇文区 张同禄 男 1942年生人 景泰蓝制作技艺 北京市崇文区 钟连盛 男 1962年生人 景泰蓝制作技艺 北京市东城区 景泰蓝制作技艺 ——历史由来 景泰蓝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属于金属工艺与珐琅工艺的复合工艺品,其全名为“铜胎掐丝珐琅”,人们习惯上将其称之为“景泰蓝”,原因是在于明朝的景泰年间(1450-1457),这项工艺已经很成熟,其形制、纹饰、釉色等方面都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尤其是蓝釉料有了新的突破:如天蓝、钴蓝、以及像蓝宝石般浓郁的宝蓝,均用来做底色,形成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给人以高贵华美的艺术享受,故而被称之为“景泰蓝”。最早的“景泰蓝”名称使用出现在清朝雍正6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今年珐琅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 图1明代景泰蓝——盖碗 景泰蓝产生的历史渊源,由于历史文献记载不足,缺少早期有可靠年款的制成品作为断代依据,所以专家学者的看法多有不同,目前尚且难以定论。目前最集中的说法有两种: 一是源自中国本土的说法,《北京通史》述:“景泰蓝源出于商代的铜镶嵌制品,明代吸收了云南‘大食窑’传来的铜胎珐琅技术,并加以发展。”《北京史》述:“景泰蓝是明朝兴起的手工艺,是明代北京人民的发明和创造。”认为景泰蓝起源于中国的,在手工业艺人中较为普遍,他们的根据是从师傅的师傅那儿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口头传说。到目前,虽然有人坚持景泰蓝是中国人的创造发明的,但许多专家学者鉴于史料记载并不能提供源于本土说的确凿证据,而不认可这一观点,所以有待于今后新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二是源自外国的说法,珐琅是从“拂菻”音的转译或讹音而来。拂菻国,据《汉书》记载,是中国唐宋以来对东罗马(拜占延)帝国的称谓。公元4世纪,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罗马和古埃及的艺术,其中包括后来很盛行的金属珐琅工艺制品。公元6世纪以后,东罗马帝国的珐琅工艺非常发达,12世纪前后掐丝珐琅制作工艺传入西亚地区,并盛极一时。公元13世纪下半叶,忽必烈远征欧亚大陆进行野蛮的征战。俘虏中有专业技术的工匠幸免于被杀戮。蒙古统治者把俘虏的匠人作为工奴,令其专为蒙古贵族服务。当时西亚、波斯、伊朗一带已有很发达的“掐丝珐琅”技术,由此,金属珐琅制作技术与主要原料经由被俘的匠人传入中国,首先在云南一代流行,以后受到京城人的喜爱,得以传入中原。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进行融汇,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 源自外来的说法中还有《新增格古要论·古窑器论·大食窑》记载:“大食窑出于大食国。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郎嵌相似。尝见香炉、花瓶、盒子、盏子之类,但在妇人闺阁之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又谓之鬼国窑,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俗称曰鬼国嵌,内府作者,温润可爱。”“大食”是唐宋以来中国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当时两地往来甚密。所以这种技艺传入之初,就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 我国古代的工匠们掌握了“大食窑”的制作技艺,并结合我国本土的传统工艺技法,几经改良,制作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金属胎掐丝珐琅器——景泰蓝。 对于景泰蓝的历史来源,由于史枓、资料的欠缺,专家学者的看法多有不同,到目前尚没有定论。但各种说法,都认可景泰蓝工艺是在中国本土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工艺发展起来的。这种工艺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元朝甚至更久远的年代,(有唐代说,有元代说,也有明代说,甚至还有商代说)。景泰蓝能在短期内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主要原因在于元末明初,中国已经具备了成熟的铸铜等冶金技术以及玻璃、琉璃釉的烧造技术,所以,当金属胎起线珐琅烧造技术传入之后,它就很容易地被我们祖先所接受和掌握,并且迅速地与我们民族的传统艺术技艺相融会,发展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领域中的一枝奇葩——景泰蓝。 景泰蓝制作工艺复杂,原料贵重, 生产成本高,釉料配制和烧造技术难度大,技术要求严格,其自在中国诞生之日起,就被皇家所垄断。作为景泰蓝工艺主要的发祥地和最为重要的产地,明代的御用监和清代的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 北京景泰蓝工艺最初的兴盛是在元末明初,至明代,北京的景泰蓝工艺已经趋于成熟。明代景泰蓝多为紫铜胎,铜质较好,体略显厚重,仿古造型多,色彩深沉而逼真。此时期的丝较粗,釉上砂眼较多。经过明代,景泰蓝工艺得到了极大发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Doc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大部分文档都有全套资料,如需打包优惠下载,请留言联系。 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下载资源,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及时删除。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