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法律改革委员会[004].doc

  1. 1、本文档共1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香港法律改革委员会 私隐问题小组委员会 谘询文件 私隐权:规管监察和截取通讯的活动 本谘询文件是由法律改革90%委员会属下的私隐问题小组委员会拟备,但不代表该小组委员会或法律改革委员会的最终意见,而只希望公众人士详阅后给予意见及批评。 私隐问题小组委员会欢迎各界就谘询文件的建议提交书面意见,并于1996年6月15日或之前迳交小组委员会。 邮寄地址为: 香港湾仔 告士打道39号 夏悫大厦20楼 法律改革委员会 私隐问题小组委员会秘书 法律改革委员会或小组委员会在日后与其他人士讨论或发表报告书时,若可以提述及引用各界就本谘询文件所提交的意见,将会有所帮助。而任何人士如要求将其所有或部分意见保密,法律改革委员会和小组委员会均乐于尊重,但有关人士如没有提出保密要求,便会假设无需将其意见保密。 法律改革委员会属下私隐问题小组委员会 香港法律改革委员会于1980年1月由总督会同行政局任命成立,负责研究由律政司或首席大法官转交的有关香港法律改革的论题。 法律改革委员会属下的私隐问题小组委员会在本谘询文件所处理的是私隐问题的第二部分研究范围。私隐问题小组委员会的成员如下: 马天敏大法官 上诉法院大法官(主席) 白景崇博士 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鲍卓善先生 Records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Ltd. 朱杨珀瑜女士 社会福利署助理署长(家庭及儿童福利) 江 伟先生 江卓高集团有限公司 刘智杰先生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副经理 欧礼义先生 律政署副民事检察专员(地政工务) 苏礼贤先生 警务处副处长(管理) 韦利文教授 香港大学法律系主任 黄国华先生 亚洲时报香港办事处主任 布奕堂先生 法律改革委员会顾问(秘书) 私隐问题小组委员会成员 谨此向负责本谘询文件的大部分研究和撰写工作的 小组委员秘书布奕堂先生致谢。 香港法律改革委员会 私隐问题小组委员会 谘询文件 私隐权:规管监察和截取通讯的活动 目 录 章数 导言 1 如何规管以人身或仪器进行的监察活动 2 截取通讯:技术方面的问题 3 法例对通讯的规管 4 通讯私隐的法律保障 5 截取通讯:法律方面的问题 6 规管架构 7 监察行动完结后知会监察对象的措施 8 确保有关规定获得遵从的措施:监察机关及补救方法 9 将通讯译成密码和其他新科技所带来的法律和政策问题 10 其他规管侵扰私隐的方法:签发牌照 11 建议摘要 附件 违反保密责任 PAGE 149 导言 研究范围 1. 法律改革委员会辖下的私隐问题小组委员会的研究范围如下: “研究对私隐有影响的现行香港法律,并就需否以立法或其他措施防止个人的私稳受到不适当的干扰和提供与这些干扰有关的补救方法作出报告。研究报告需特别关注下列事项: (a) 有关个人的资料及意见被任何人或团体,包括各政府部门、公营机构、个人或法团取得、收集、纪录及储存; (b) 上文第(a)段提及的资料或意见被人向在香港或香港以外的任何人或团体,包括任何政府部门,公营机构,个人或法团,披露或传送; (c) 私人处所被别人以电子或其他方法侵扰;及 (d) 通讯(无论是以口语或书面形式进行)被人截取; 惟任何研究不应涉及法律改革委员会就拘捕和违反保密责任这两个问题所拟定的研究范围。” 2. 法律改革委员会于1994年8月发表了一份名为《有关保障个人资料的法律改革》的报告书。书内处理了上述第(a)及(b)段涉及的事项。报告书的建议大部分为1995年8月3日制定的《个人资料(私隐)条例》采纳。本文件只触及有关第(c)及(d)段的事项。 3. 研究范围提及的“以任何方法(无论是电子或其他方法)侵扰”和“截取通讯”两者不应被视为互不关连,因为有些情况可能会两者同时出现。例如现时有方法可以在远距离藉着监察由文字处理机发出的辐射去“阅读”电子邮件(本文件稍后会详述有关科技)。使用这种科技是可以属于第(c)或(d)项的范围。 4. 本文件将会多次提及影响私隐的新科技。我们认为一个规管架构不应着眼于这些科技。任何管制必须建基于一般性的原则。然而,若能熟知某种科技的崭新用途,便可提供一个机制去检验任何有关规管架构的建议,以确保这些建议能涵盖各种科技用途。正如上一段的例子显示,根据某项活动是含有“侵扰”还是“截取通讯”的成分而制定不同的法律管制所产生的一个问题,在于这种二分法未必能充分顾及所有科技用途。本文件在谈及那些同时出现“侵扰”及“截取通讯”的情况时,会采用“监察”这个一般性的字眼。 监察活动与保障资料的关系 5. 我们考虑第一部分的研究范围时,曾探讨过保障个人资料的问题。保障资料的关注点在于如何规管关乎个人的资料,无论该等资料是由有关人士或第三者收集而来。资料一旦被收集或取得,便会受到有关保障资料的原则管制。而对监察活动

文档评论(0)

lyf663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20140062000006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