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正式版.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诗歌五首 岱东中学 张一行 教学目标: 1、能流畅地背诵并能默写。 2、能自如地说出诗歌的意思。 3、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 教学课时: 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观沧海》 介绍作者 曹操 (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 (现在安徽亳州 )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 《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 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自读然后思考: 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 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想像的? 诗歌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说说诗歌的大意 3教师明确: 全诗围绕“观”字展开,以“观”字统领全篇。 作者看到了水波动荡的大海、 高高耸立的山岛、岛上丰茂的树木、丛草、大海汹涌的 波涛,这些都是实写;而 7—10 句则是虚写 7 —10句最能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 诗歌大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 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何”,这里当“多么”讲。 “水何澹澹” ,形容大海波澜壮 阔,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 “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 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 一望无垠, 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 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 绕天一周, 又向西方落下去, 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 里去一样。 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 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 样。 4、结构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 (开头两句 ):交代观察的地点和对象,以“观”字领全篇。 (“观”是全文的线 索) 第二层 (“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 ,显示 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静态) ,秋风洪波(动态)——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 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 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研读赏析 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明确 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 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这种抒情方式与其他古代许多写景诗的抒情方式有 所不同。古代许多写景抒情诗是情景分写,或上文侧重写景,下文侧重写情。如荆轲《易水 歌》上句 “风萧萧兮易水寒” ,侧重写风水; 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写壮士决死的感情。 《观沧海》完全是把情包含在景中的,寓情于景中。 《观沧海》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 激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 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 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 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 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像,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 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 “日月”四句是写 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 背诵诗歌 次北固山下 介绍作者 王湾,洛阳 (今属河南 )人。唐代诗人。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自读并思考: 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 情? 3、同学讨论发言 4、教师明确 第一句(首联) ,交代诗人在船上,想像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指旅途奔波之 劳。 第二句(颔联) ,描写船上所见之景。 第三句(颈联) ,即写景又点明时令。 第四句(尾联) ,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四句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研读赏析 1、学生说说诗歌大意 2、教师明确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 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 归雁”,遥相照应。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 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 ,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 归雁”,遥相照应。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

文档评论(0)

yilinshanzhu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