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精神分裂症 (2).ppt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1)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全程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师治疗精神分裂症最有效和最基本的治疗手段 尽早、有效的足剂量、足疗程的全病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全病程治疗包括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的治疗目标与方法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2) --药物治疗分期与措施 药物治疗分期与措施 急性期 -- 4~6周 巩固期 -- 3~6个月 维持期 -- 首发1~2年、复发5年 急性期治疗--目标 尽快缓解主要症状,争取最佳预后 预防自杀、自伤、伤人等冲动行为的发生 巩固期治疗--目标 预防症状复燃 促进回归社会 控制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或强迫症状 预防自杀 控制和预防长期药物不良反应:Eps、TD、溢乳、体重增加、糖脂代谢障碍、EKG变化等 维持期治疗--目标 预防和延缓精神症状复发 改善社会功能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3) --抗精神病药物分类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传统,经典,D2受体拮抗为主) 吩噻嗪类: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等 硫杂蒽类:泰尔登 丁酰苯类:氟哌啶醇 苯甲酰胺类:舒必利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特点 主要作用于脑内D2受体,为D2受体阻断剂 临床上治疗幻觉、妄想、思维障碍、行为紊乱、兴奋、激越、紧张症候群具有明显疗效 对阴性症状作用微小,并可产生继发阴性症状 不能改善认知功能 对患者工作能力改善不明显 引发EPS和TD的比例较高 由于上述,影响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新型,非典型) DA2与5-HT2A受体拮抗剂: 利培酮、齐拉西酮等 多受体拮抗剂: 氯氮平、奥氮平、奎硫平 DA受体部分激动剂: 阿立哌唑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特点 具有较高的5-羟色胺2A型(5-HT2A)受体的阻断作用,即多巴胺(DA)受体与5-HT受体的联合拮抗剂 对阳性症状疗效较好, 而且对阴性症状、认知症状和情感症状有效, EPS明显减少 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EPS) 过度镇静 心血管方面不良反应 内分泌改变 体重增加和糖脂代谢异常 胆碱能改变有关的不良反应 肝脏损害 癫痫发作 恶性综合征 血液变化(粒细胞缺乏症) 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电抽搐治疗 心理治疗 物理治疗 电抽搐治疗(ECT) 极度兴奋躁动、冲动伤人 拒食、违拗、紧张性木僵 严重抑郁,强烈的自伤自杀、明显自责自罪 难治性患者 ECT治疗次数:一般10-12次为一疗程 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电抽搐治疗 心理治疗 物理治疗 心理治疗--目的 减少精神病性症状引起的不良后果 减少负性情绪的发生,提高对疾病和治疗的认识 提高对治疗的合作性、依从性 提高对社会功能 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心理治疗技术 一般性心理干预:个体和集体 认知行为治疗 家庭治疗 社会技能训练 职业康复训练 认知康复治疗 …… 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电抽搐治疗 心理治疗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 经颅磁刺激(TMS) rTMS能影响情绪、认知功能、言语功能 治疗总结 ?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精神药物治疗为关键性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及改善社会心理环境,改善病人的心境也具有重要意义。 THE END 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 精神分裂症 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临床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大多数患者对疾病缺乏自知力。 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能障碍。 常缓慢起病,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较多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部分患者经有效治疗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的状态。 演变史 1896年,精神病学奠基人E.Kraepelin,早发性痴呆 1911年,E.Bleuler,精神分裂症 4A症状:思维联想障碍、情感淡漠、 矛盾意向、内向性 流行病学 发病年龄一般在15~45岁 成年人口中的终生患病率为1%左右,年患病率为0.26%~0.45% 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 50%的病人曾试图自杀,10%的病人最终死于自杀。 占精神残疾人数的70%,是导致精神残疾的最主要疾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精神分裂症发病的有关因素:尽管病因未完全明确,但个体的易感素质和外部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已经被大家所共识。 遗传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 神经生化病理假说:DA、5-HT、谷氨酸 神经发育假说 神经影像学异常 神经电生理异常 遗传因素 患者近亲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数倍,与患者血缘越亲近,精神分裂症的预期发病率越高。 一级亲属患本病的危险率大约是一般人群的

文档评论(0)

学习让人进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无价!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